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藍綠學者專家對強化互信看法分歧頗大

http://www.CRNTT.com   2012-08-07 08:44:59  


 
  二是政治心理,台灣人民對於國家存在形式與自我認同的不斷強化。過去兩岸互相對峙與長期隔絕,切斷了發展彼此關係的可能。三是外部干擾,北京過度介入台灣內部政黨政治過程引發民眾反感。四是缺乏前景,對兩岸未來關係發展前景缺乏可供選擇的具體圖像。五是政治落差,中國大陸的法治與人權發展觀現狀造成台灣民眾疑懼。

  曾在陳水扁時代出任“陸委會”主委秘書的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助理教授的邱垂正也以“價值共享”為主軸,並以“陸委會”歷年來針對兩岸民眾認知民調為依據,指出台灣人民對大陸政府的不友善(敵意)態度,就算馬政府上任四年以來,兩岸經濟互賴緊密,雙方簽署了十六項重要協議,但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對台灣不友善(敵意)態度仍居高不下,而且民眾對統獨態度變化不大,支持統一與偏向統一民眾人數終於維持一成左右,若以終極統一來作為兩岸和平協議的內容,明顯缺乏“價值共享”的基礎。

  邱垂正認為,兩岸的民主、人權、政治和公民社會的核心價值認知差距尤大,容易導致雙方的不信任,進而採取防衛和敵對政策。如此,兩岸經濟進一步互賴整合可能遭到重重阻礙,形成現階段兩岸經濟整合、制度整合的價值障礙。

  長期以來,兩岸最大的差距就是對民主價值認知的差異性,雖然雙方都強調和平發展應成為兩岸關係的主軸,但雙方因民主價值與實踐差異,北京當局否定台灣民主與“中華民國主權地位”,造成雙方涉及公權力的交流事項,無法透過政府協商達成共識。二零零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雖然以“九二共識”擱置“一中”爭議,順利開啟經濟議題的協商,但兩岸若要以模糊的“九二共識”來處理兩岸重大而且敏感的政治議題,則須要考慮兩岸社會建構“價值共享”程度。亦即兩岸“價值共享”應是兩岸制度整合的基礎條件,沒有“價值共享”條件,兩岸制度化容易引發台灣內部紛擾與增添兩岸不信任,這會使兩岸又陷入惡性循環圈。

  (發自貴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