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文化與中國的政治變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8-14 09:12:36  


 
皇權下的內部多元主義

  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政治”的理解尤其特殊。在中國,什麼叫“政治”?芝加哥大學教授鄒讜先生(國民黨元老鄒魯之子)在世時,為中國政治下過一個經典定義,即“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也就是說,中國傳統中沒有西方那種平等、談判和妥協精神。中國傳統政治是一個矛盾體。一方面大家都接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另一方面又顯現出人人平等的理念,即人人都可以當皇帝。陳勝、吳廣那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精神在中國根深蒂固,但在其它文化中非常少見。

  中國傳統是如何解決“政治”問題的呢?簡單地說,如果西方使用的是外部多元主義(即多黨制),中國發展出的則是內部多元主義,即強調內部利益分配。內部多元主義有幾個主要的方面。第一就是盡量使得制度具有開放性。在“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文化裡面,皇權具有高度的壟斷性,誰挑戰皇權,誰就沒有好下場。但國家的治理權或者管理權,即傳統的“相權”則是開放給全體社會成員的。從理論上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都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躋身於國家管理者群體。在中國的一些歷史階段,這種對國家實際管理的權力,甚至會超越皇權本身的權力。

  第二就是政治“招安”制度。皇權對社會上其它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力量,在不時進行打壓的同時,也實行“招安”。“招安”就是通過內部的利益分配,防止外部力量發展壯大,以至於出現外部多元主義。第三,社會階層之間保持流動性。儘管社會是分階層的和等級的,但階層之間是流動的,用社會的流動性來緩解社會的等級性和人人平等這一理想之間的矛盾。第四,中國也有“造反有理”的傳統。當統治者的行為不能為社會的大多數所接受時,就被視為其已經沒有能力行使“天命”。這樣,“造反”(即另一輪產生“勝者”和“敗者”的運動)也就有了合理性。

  這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也是中國人對“政治”的理解。近代以來的革命是否改變了這一傳統?革命的話語在不斷改變,各種政治力量為了成為“勝者”,一直在使用最漂亮的革命詞匯。但是,這種傳統沒有任何變化。孫中山先生實行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失敗,就是因為中國的各種政治力量沒有一丁點妥協傳統。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戰爭也是因為沒有這種傳統。

  今天的中國也不例外。當代政治呈現出類似於傳統的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無論是國家和社會之間、政府和人民之間、各社會群體之間,妥協精神仍然少見,對立精神則處處可見。因為民主理念的普及,中國也有很多向往西方民主者。不過,向往者的行為和其它社會群體並無任何區別,除了口號不同,大家的行為都一模一樣。對社會大多數群體來說,他們並不相信如果向往西方民主者掌握了權力,中國的政治行為會有任何的變化。近代以來的歷史已經為中國社會提供了足夠的經驗。

  另一方面,也和傳統政體一樣,執政黨也在加快內部多元主義的步伐。黨權仍然處於壟斷地位,但其開放性則也是越來越大。1990年代解決了企業家入黨和參與政治問題。現在,隨著社會改革力度的加大,社會群體參與政治的問題,也已經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那些傳統的“民主黨派”,則從意識形態上被規定為“參政黨”,就是說,他們可以參與執政黨主導的政治過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