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謝大寧:揚棄分治論 重視尚未統一與統合論

http://www.CRNTT.com   2013-02-16 08:54:53  


 
  但北京對“分治”概念的態度其實是戒慎恐懼的。北京當然不會希望用“分裂”來描述兩岸,而“分治”某種概念上比“分裂”是要進步的,這樣的描述讓兩岸有了發展和平關係的空間,這符合鄧小平先生所定下來的決策方向。但是“分治”的描述也存在著危險,這危險正是可能在尋求“分治”之固定化中會產生的。對北京而言,兩岸關係有一個不能放棄的前提,那就是最終的國家統一,而“分治”的描述對這個終極目標而言,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就有利的方向而言,這些年兩岸從金門協議開始,到這幾年的十八項協議,它對兩岸關係的推動效果,已經不必解釋。但就不利的方面來說,兩岸和平協議的漸行漸遠,應該也可以一葉知秋了。北京對這點而言,其實從一開頭就顯然了然於胸,所以對“分治”的描述方式一向採取了某種有保留的“默認”態度,以便爭取這概念中有利的成分,並得以在面對它的不利成分時,保留可迴旋的空間。

  然而北京這樣的態度,在這幾年間顯然也遇到了瓶頸,因為北京對“分治”採取的是默認的態度,而且也一直沒有更符合北京目標的描述方式被創造出來,於是某種程度上,北京只能被“分治”這樣的講法帶著走。由於台灣各界對分治的講法基本上是雖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所以從這樣的概念出發,它已經逐步在台灣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凝聚成越來越強固的共識,而一旦北京發覺了這個概念有往不利的方向上操作時,北京對“分治”概念的反應往往只會在台灣形成反感,這就造成了某種投鼠忌器的效應。我相信北京的涉台部門,對這樣的狀況大概都是寒天飲冰水吧!坦白說,這就是政治需要論述的地方,不能創造一種可以主導情勢發展的論述概念,在很多地方就是會遭遇這種狀況。

           “尚未統一”之成為新論述

  不過這場兩岸論述的博弈,這兩年隨著北京論述的某些微妙調整,情勢似乎開始出現了變動的某些徵兆。我認為大陸目前正在一段調整論述的過程中,這個調整的核心就在於將兩岸關係描述為“尚未統一”的狀態,這個所謂“尚未統一”的兩岸,其概念與分治當然並不矛盾,而且也等於把默認兩岸分治現況的態度更加明文化了。但是這個概念與分治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它否決了把分治固定化的可能。它的邏輯不是“因為尚未統一,所以我們要承認現況”,而是“因為兩岸現況是雖分治,但彼此都認為分治並非分裂,而只是在邁向統一的進程中,暫時處於尚未統一的狀態之下而已”。這樣的邏輯奠基於兩岸都有一部“統一“憲法”,換言之,這樣的概念是有法律基礎的,而在政治上它也符合北京的一貫政策方向,也就是兩岸最終必須走向統一。因此,這樣的說法自然要比中性的“和平發展”要來得更有論述價值,也更有可能對台北構成壓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