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烏克蘭歷史死結:民族的悲情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4-03-09 09:26:20  


蘇德戰爭爆發之初,烏克蘭各地民族主義者把德軍當作“解放者”,對其夾道歡迎,希望借助德軍力量獨立建國。
 
民族的悲情記憶

  一次世界大戰,烏克蘭人歸屬兩大陣營,各參加一方作戰。這次大戰幹趴三大帝國: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烏克蘭貌似迎來一次機會,也迎來持續數年的大動亂期。

  1918-1921期間,烏克蘭境內出現多個聲稱代表獨立國家的政權,大致而言,西部有“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東部有“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領土內主要分成“烏民族主義者”、“蘇維埃”、“俄臨時政府”幾大勢力,活躍著德軍、波蘭軍、紅軍、白軍、各色農民軍以及幾支民族主義軍隊,他們之間縱橫捭闔,拉鋸混戰,基輔在各方勢力攻奪下數次易手,局勢比任何國家都紛亂複雜。

  波蘭借大戰的結果和協約國的支持得以複國,向東挺進欲收複西烏克蘭,蘇俄紅軍內戰中取勝後西征準備一氣拿下東歐。東西兩個烏克蘭政權皆向對方求援,希望幫助抵禦波蘭軍隊和紅軍,但各自都心有餘而力不從。

  烏克蘭民族主義的力量小於任何外力,不管德軍、白軍、紅軍、波蘭軍都對烏克蘭民族獨立和語言文化光復皆無興趣,民族主義既需要聯合一方抗衡另一方,也同樣要跟所有勢力作戰。混戰的最後結局,蘇俄紅軍恢復沙俄時代在烏克蘭的版圖但也無力再西進,與波蘭簽訂《裡加條約》確認了邊界,東部是烏克蘭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西部仍重歸波蘭統治。

  波蘭人在西部取締烏克蘭語文教育,重推波蘭化。列寧吸取以往教訓——強推集體農莊,壓制烏克蘭民族主義文化訴求,一旦有外力介入,即叛亂四起,在政權甫穩之際,同意推廣烏克蘭語文教育,暫停集體化政策。

  當時烏克蘭共產黨約有黨員5.6萬人,占全烏人口的0.2%,黨員的80%為俄裔和猶太人,其餘20%烏裔黨員,只有11%懂烏克蘭語。在寬鬆政策下,至1929年,約83%的小學和66%的中學可使用烏克蘭語教學。但好景不長,進入30年代,斯大林又全部取締了烏語教育,強推農業集體化。 

  猶太人在布爾什維克黨中所占比例遠遠大於他們在俄羅斯的人口比例,烏克蘭猶太人為俄共提供了大量的黨員幹部。比如,俄共政治局委員中,加米涅夫、托洛茨基、季諾維也夫、克列廷斯基都是猶太人;季諾維也夫和紅軍的重要締造者,聲望僅次於列寧的托洛茨基皆為烏克蘭猶太人。這與俄烏兩國長期歧視猶太人傳統有一定歷史淵源,有些債,早晚都要還的!

  混戰期間,全烏克蘭各地掀起納粹崛起之前歐洲最大規模的屠猶運動,約有30萬猶太人喪生,白軍、紅軍、各民族主義政權皆有染指。1919年1月,東西兩個烏克蘭共和國曾短暫而又鬆散地宣布合併為一個國家,該政權的臨時執政“彼得留拉”內閣要承擔大部分屠猶罪責。諷刺的是,彼得留拉今天被全球猶太人視為劊子手,但卻是烏克蘭民族英雄,重塑民族歷史記憶時,屠猶史被輕描淡寫帶過。

  兩次大戰期間的兩次大饑荒,構成烏克蘭民族歷史的另一大痛苦記憶,催生更多的民族主義悲情。俄共在內戰時推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包括強征穀物和強推集體農莊,導致一場大饑荒肆虐歐俄全境,約有千萬人餓死,烏克蘭和克里米亞也不能幸免。列寧實行“新經濟政策”,美國和土耳其伸出援手,最終才渡過難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