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兩岸政治對話 美國矛盾態度造困擾

http://www.CRNTT.com   2014-04-13 00:17:57  


 
    負面影響:島內朝野嚴重誤判

  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美國向來高度關注。2013年4月22日,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率團訪美時就觀察到,“美方對於兩岸是否會在短期內展開政治對話,十分關切。”(13)美國的所謂關切導致島內朝野作出多個誤判,也給兩岸政治對話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性變數。

  (一)馬當局迫於美方壓力對兩岸政治對話立場發生搖擺,並妄圖通過向美國靠攏來增加台灣在兩岸政治對話中的籌碼

  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美國在台灣背後扮演著幕後棋手的角色,雖然沒有直接走到台前代替台灣與大陸博弈,卻始終在操控著台灣的每一個棋子落步。即如有分析所言,“台灣能不能和大陸進行諸如和平協議的簽署,從政治對話走向政治談判,最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台灣更多的決心要由美國來決定。”(14)美國對於台灣當局的主要影響表現在:

  一是在美國強大施壓下,馬當局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日趨保守。早在2006年馬英九就以國民黨主席的身份提出兩岸應該協商和平協議。2008年競選期間,馬英九更明確提出兩岸應該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簽署和平協議。但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馬英九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發生了急劇逆轉,立場不斷倒退。馬英九之所以前後不一、搖擺不定,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在美國接連通過具有官方背景的智庫學者喊話聲稱兩岸政治對話條件並不成熟的背景下,馬英九高度擔憂台灣如果與大陸展開和平協議談判,將會引起美國不滿。台灣《美麗島電子報》副董事長郭正亮就分析稱:“馬更在乎台美關係,並不希望兩岸關係走太快,導致美國起疑。尤其是兩岸政治對話,將觸及美國核心利益,馬更是戒慎恐懼。”(15)事實上,就連美國學者也毫不諱言是由於美國因素才導致馬英九在兩岸政治對話上態度發生逆轉。2013年8月27日,葛來儀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舉辦的“建設台海軍事信任措施”研討會上就表示,“馬英九在連任前支持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和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可行性,連任後立場卻明顯轉變,除了內部缺乏共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美國因素,因為馬英九擔心美國將減少、甚至中止對台軍售。”(16)

  二是馬當局主動向美輸誠交心,對於兩岸政治對話的進程規劃,在第一時間就向美國彙報。美國方面多次對馬當局提出要求,表示美國應該全面瞭解兩岸政治對話進程。在“親美、倚美”路線的導向下,馬當局對於美國方面的要求,給予了積極配合,不但定期以簡報等形式向美國知會兩岸政治對話進程,而且在必要時刻還選派專員向美當面彙報。例如,2009年7月13日,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專程訪美,並向美國官員和智庫學者傳達了三點意見,其中之一即是“兩岸現在談政治議題還言之過早。”2013年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等人訪美期間,都曾專門向美彙報,表示“目前政治對話時機尚未成熟”。(17)

  三是馬當局有意識地將美國因素設置為兩岸政治對話的前提,企圖挾美自重。為高度配合美國介入兩岸政治對話的要求,馬當局有意在兩岸政治對話前提設定上引入美國因素,妄圖可以一舉兩得,既滿足美國要求,又可以借重美國來抗衡大陸。2009年10月16日,馬英九重要智囊、台灣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在與美國CSIS聯合舉辦的研討會上,向美釋出風向球,表示兩岸要進入政治對話,應該具備三項要素,其中之一即是取得美、日等重要國家的支持。對此,台灣大學教授張亞中分析稱,“台灣當局透過具有國民黨智庫背景的學者趙春山,明確表達政治對話前提之一是國際社會接受。這擺明透露沒有美國的同意,兩岸的政治性協商是不會開啟的。”(1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