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國家與資本主義:中國經驗

http://www.CRNTT.com   2014-09-02 09:56:53  


 
毛澤東的革命是社會革命

  毛澤東的革命重構了中國社會的組織架構。中國歷史上的“革命”只是“改朝換代”的意思,即一個朝代更替另一個朝代,而整體結構包括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不會有重大的變化。毛澤東的革命是真正的革命,導致了所有這些方面的巨大變化。這是一場社會革命,它首先消滅了傳統地方共同體。傳統地方共同體的基礎是家庭、家族、宗族。在毛澤東時代,這些基礎要不被摧毀,要不變得不再重要。

  沒有一場革命能夠像毛澤東的革命那樣,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在毛澤東之前,孫中山和蔣介石也進行革命,但那只是政治革命,不是社會革命。蔣介石在北伐勝利和建立南京政權之後,就開始搞“新生活運動”(1930年代)。但“新生活運動”一點也不新,因為其主要目標是為了恢復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和價值。毛澤東時代,傳統地方共同體的被消滅,使得民間沒有任何力量來抵禦外來力量的侵入,包括國家力量和資本主義。改革開放之後,傳統社會共同體有些恢復,但力量遠遠不足以抵抗資本主義的侵入。

  毛澤東的革命在摧毀傳統地方共同體的同時,也對社會組織進行了重構。自近代以來,隨著工商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中國也開始出現了在西方稱之為“市民社會”的社會力量,主要是那些自發的組織。共產黨革命之後,這些自發的社會組織被控制,甚至被消滅。對那些沒有被消滅的社會組織,例如宗教組織,共產黨對它們進行功能性重組,通過國家力量把它們組織起來,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或者說使得它們高度依賴於國家組織,沒有任何自治性。更為重要的是,共產黨對社會進行功能性的組織,最典型的是共青團、工會、婦聯等社會組織。這些組織與其說是社會組織,倒不如說是政府向社會的延伸。

  毛澤東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更重要的方式是通過行政制度和經濟制度的重建。在中國傳統中,王權理論上專制,但實際運作過程中往往是統而不治,社會具有高度的自治權。毛澤東革命徹底改變了這種情況。最典型的就是行政體制的延伸。中國數千年,基本上只有三級政府,即中央、省和縣。元朝之前,連省都是中央單位。即使到了國民黨時代,仍然是三級政府。但毛澤東革命之後,三級政府演變成為五級政府(即中央、省、縣(市)、公社、生產大隊)。實際上還更多,因為還必須加上行署、生產小隊等政府組織。這種行政組織的擴張是前所未有的。共產黨是組織的產物,也相信只有組織起來才有力量。可以說,毛澤東革命促成了國家政權第一次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

  經濟制度的重建主要表現在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通過政府力量來重組經濟活動並不是毛澤東的發明,而是近代以來經濟生活的主題和大趨勢。從晚清政府主導的洋務運動(官督商辦),到國民黨民國時代的政府經濟政策,再到毛澤東的計劃經濟,主題是一樣的。但計劃經濟和前面所有的經濟體制所不同的,是其對市場的否定。計劃經濟是一種完全的政府經濟。沒有市場,經濟活動都是由行政部門組織起來的,所有經濟資源,都是由行政部門來分配的。這就導致了經濟活動的部門化,因為所有經濟活動是由不同官僚部門來進行的。這是一種垂直的經濟活動,可以稱之為“垂直的封建制度”,從中央到地方,一個經濟領域,一通到底,即中國所說的“條條經濟”。但因為行政系統分為五個等級,而這些行政部門都有負責經濟活動的功能,就形成了中國所說的“塊塊經濟”。廣大的農村是中國傳統最主要的載體。農村所有的經濟活動也被組織化,即人民公社體制,包括生產隊、生產大隊和人民公社。

  從物質條件來說,主要指的是工業化和基礎設施條件建設。在毛澤東時代,中國進行了第一波由國家動員的大規模的工業化運動。毛澤東否定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要是因為他不認為這種方式有助於中國的工業化運動。他從蘇聯等國家的經驗看到,國家動員式的發展更快、更有效。其實,毛澤東的目標仍然是趕超英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以國家替代市場、以政治動員替代西方的資本動員、以內部殖民地主義替代西方的外部殖民地主義,是毛澤東工業化的主要特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