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觀察兩岸關係 兩個基礎性視角

http://www.CRNTT.com   2016-05-05 00:17:07  


 
  就習馬會而言,從無到有,這是兩岸思維的一次大突破。可以發現,習馬會的起點,是最高領導層基於對現實的判斷和推動歷史發展的擔當或者是所謂自我定位的考量。舉行習馬會,而且是雙方都想要,在這個基礎上,就必然導致行為者採取行動以盡可能實現會談,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以合適的身份舉行彼此都能接受的會晤。在兩岸普遍認為習馬會已經不可能的時候,習馬會卻突然成形。在11月2日,夏立言詢問陸委會幾位高管,“習馬會”有無可能,他們還搖頭認為不可能。所以,習馬會“起於一念”,是兩岸群際互動最關鍵的施動者習近平和馬英九突破之舉,決斷之舉。此即所謂觀念先導,實踐鋪路,創造歷史事實。也即,互動創造共識,觀念先於存在,思維構建歷史。

  就事後輿論解讀和藍綠回饋來看,藍認為習馬會是“歷史性時刻”“世紀大事”,綠認為僅是“新聞時刻”(蔡英文語)。大陸無論官方或民間稱呼為“習馬會”,台灣大都稱為“馬習會”。諸此種種,就是自我主體,以我為話語中心的彰顯。“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漢姆雷特”,承載不同文化觀念意義系統的不同的歷史主體對同一歷史事實有極為不同的意義界定和屬性判斷。兩岸彼此思維模式的差異,也會影響到彼此對同一問題的解讀和看法。此所謂,文化建構存在的意義和屬性。但無論習馬會還是馬習會,大家都接受也都認為它為兩岸領導人會面,這就是從“自有主體到共有主體”,建構主體間性。從各說各話,到一起說話,再到說共同的話,實現視域和話語的重疊交叉,形成或強化我群的感受。

  施動者與結構的關係視角

  就第二個角度,施動者和結構的關係而言,大概有三種觀點:一是認為結構居於主導,規約行為者;二是認為,行為者居於主導,具有強大的主觀能動性,可以突破結構;三是辯證地動態地看待二者的互動關係,二者互相建構。本人基於社會建構思維,持第三種觀點。兩岸關係發展本身就是結構變遷與施動者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化學反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