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增長L形拐點正在顯現

http://www.CRNTT.com   2016-09-01 07:39:21  


目前中國經濟增長很可能正在運行L 形拐點,即未來幾年經濟增速有可能改變明顯下行態勢,逐漸轉向波動中橫向運行。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伴隨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境內外的各種聲音此起彼伏。如何客觀、理性地分析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趨勢,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人民日報》此前刊發對“權威人士”的訪談,其中一個重要判斷是,中國經濟運行不可能是U形,更不可能是V形,而是L形的走勢。這樣的判斷,是基於現有中國經濟發展實際而作出的。

  各種紅利逐步釋放

  解放日報發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文章認為,未來一個時期,作為仍處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進程中的發展中大國,中國仍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在動力。雖然人口紅利漸行漸遠,但教育紅利正在顯現。一個時期以來,高等學校培養了大批學生,高素質勞動力快速增長,明顯改善了中國人力資源的質量。

  隨著人力資本質量快速提升和資本累積持續擴大,中國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同時,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已達2.2%,接近發達國家水平,為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近年來,中國工業出現增長放緩跡象,但服務業在持續較快增長,占比升至56%;投資增速明顯回落,但消費持續增長,已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2016年上半年,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已達到73.4%。未來經濟增長將進一步由第三產業和消費主導,經濟增長動能正在轉換。

  從區域角度看,中國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的拓展空間,“一帶一路”開發將帶來數萬億投資需求;中西部、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區域發展規劃,將形成不斷增長的投資和消費需求。

  改革正在持續深入地推進,將有助於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於解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推動經濟走向良性增長。

  城鎮化空間依然不小

  文章稱,城市化是一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城市化過程中,農村人口持續大規模地進入城市,帶來不斷增長的基礎設施和住宅的投資需求以及不斷改善的居民消費需求。從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來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過程往往伴隨著經濟持續高速增長。

  2015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6.1%,其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連40%都不到,未來城鎮化發展空間依然不小。從各國經驗來看,經濟增速由兩位數下台階降至中高速水平,往往伴隨著城市化已達到較高水平和人均GDP已進入高收入行列。中國的兩個近鄰日本和韓國,即是如此。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GDP增速由兩位數降至中速增長時,城市化率約78%,人均GDP已達2.5萬美元左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本世紀初,韓國GDP增速由兩位數降至中高速增長時,城市化率約80%,人均GDP達到1.1萬美元。

  目前,中國人均GDP才約8000美元。在城鎮化水平和人均GDP水平都不高的情況下,由於存在持續增長的需求,經濟增長很難持續大幅度回落至較低水平。經綜合測算,未來5至10年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仍可達6%以上。當然,任何事物都有慣性。針對當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較重情況,有必要持續開展有力度的逆周期宏觀調控。

  逆周期調控見成效

  文章分析,2014年第4季度以來,中國宏觀調控出現轉向,運用四大政策開展了逆周期調節:

  財政政策更加積極。2015年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達到2.3%,2016年目標為3%,而2012年僅為1.6%。財政政策增大了結構性調整的支持力度,加快支出步伐。

  投資政策方面,推進了一大批基建項目,發展城市群內和群之間的交通設施建設,計劃建設1000個特色小鎮,持續推動上萬億PPP (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落地。

  房地產政策鬆綁,放寬需求端較為嚴格的限購限貸政策,促進銷售回暖和投資反彈。

  貨幣政策向著穩健偏鬆方向調整,迄今為止實施了6次降准和6次降息,推動利率水平持續下降,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狀態。

  在宏觀組合政策逆周期的持續、有力調控下,今年以來經濟運行呈現出一系列趨穩跡象,走出了與前兩年明顯不同的態勢。在工業方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平穩增長,連續4個月運行在6%至6.2%區間;工業企業利潤改變持續回落態勢,出現了正增長;工業用電量持續3個月增長提速,重工業和輕工業用電量持續5個月正增長。非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持續保持在榮枯線上較高水平運行;消費穩中有升,保持在10%以上增長;公路物流運價指數上升,貨運量增速升至6%,反映經濟活躍程度提升。

  從鋼鐵行業、煤炭行業的運行態勢看,產能過剩治理已有初步成果。今年以來,在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回升和中國需求改善的推動下,PPI(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降幅連續7個月收窄。儘管目前仍為負值,但年內有可能升為零或正值,表明工業通縮壓力明顯減弱。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