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觀察台灣變化 可用長時段理論

http://www.CRNTT.com   2017-03-28 00:10:17  


 
  (二)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的結構性變化導致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產生根本性改變

  國民黨退踞台灣初期直到1975年4月蔣介石去世,台灣當局確立了“反攻大陸,光復國土”的方針,形成了以“反共復國”為核心特徵的大陸政策。國民黨當局堅持“反共復國”大陸政策,同時,強調“經營台灣”“鞏固復興基地”,“實踐三民主義”,“復興民族文化”。蔣介石時期台灣當局大陸政策在兩岸關係上最大的特徵是具有“剿匪”性質的“反共復國”政策,而在國際關係上其最大特徵則是堅持“漢賊不兩立”的一個中國原則立場,這一特徵集中體現在蔣介石反對美國推動“劃峽而治”和台灣問題國際化。

  然而,兩岸關係的現實摧毀了台灣當局“反攻大陸”的夢想,在台灣社會本土化的過程中,伴隨著台灣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長,台灣社會先後經歷了蔣經國時代、李登輝時代,以及兩次政黨輪替,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不斷演變,逐步確立了“以台灣為主體,從台灣的視角制定各項政策”的基本原則。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後,台灣當局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在兩岸關係方面推動分離主義路線。而國民黨已經沒有力量制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近日,圍繞“公投法修正草案”涉及“領土變更案”的審議,國民黨“立委”賴士葆、黃昭順發言表示支持,賴士葆表示:“因為一直反對這一條,我們失去了政權,付出代價,我們願意倒過來支援這個條文有什麼不對?”③國民黨兩岸立場的改變顯示出,國民黨沒有能力制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台灣政治力量結構性的變化導致台灣當局兩岸政策正在發生根本性改變。

  (三)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結構的變化導致台灣政壇焦點議題發生變化

  在台灣社會的本土化過程中,隨著政黨力量對比的變化,政黨互動的焦點議題也在發生改變。從早期的反攻大陸,逐步調整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從統獨之爭調整到兩岸和平發展與維持現狀。

  1996年台灣實行領導人直接選舉後,在台灣每四年一次的選舉中,兩岸關係的重要性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2016年的選舉過程中,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強調的是台灣社會的民生議題,努力降低兩岸關係因素對於這次台灣“大選”的影響;而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則強調的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力圖將兩岸關係因素提升為“大選”辯論的主軸。從選舉結果來看,民進黨蔡英文以25%的領先幅度贏得了“大選”。這樣的選舉結果顯示出台灣民眾更加關注台灣社會自身的發展,兩岸關係議題在台灣民眾心目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解決台灣社會自身存在的民生議題越來越成為台灣選民關注的焦點。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台灣“大選”的投票率一直高於很多選舉社會。過去5次大選投票率分別是:1996年76%,2000年82%,2004年80%,2008年76%,2012年74%。2016年“大選”的投票率創出新低,只有66.2%。投票率的變化,顯示出以往台灣選舉中,由於選舉議題涉及“統獨議題”與國家認同,在這些議題上藍綠陣營對立性很大,妥協性很小。所以會激發出民眾的投票熱情。隨著“統獨議題”的淡化,選舉議題逐步向民生議題轉變。在民生議題上,民眾之間對立性相對較小,妥協性相對較大。因此,台灣“大選”的投票率也逐步回歸正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