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
中評智庫:觀察台灣變化 可用長時段理論 | |
http://www.CRNTT.com 2017-03-28 00:10:17 |
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的結構性變化改變了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基礎 (一)二戰時期亞太戰略格局的基本結構導致美國強烈主張台灣回歸中國 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英國對日宣戰。接著中國國民政府對日正式宣戰,並發佈《宣戰佈告》:中日之間所有一切條約、協定等一律廢止。日本侵佔台灣的法律依據不復存在。1941年12月中美英三國在重慶召開東亞軍事會議,標誌著亞洲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同月,阿卡迪亞會議在華盛頓召開。羅斯福與邱吉爾擬定了《聯合國家宣言》。這次會議雖然沒有中國參加,但是,會議的議題事先通報了中國時任外長宋子文。會議中羅斯福不顧英國方面的反對,堅持把中國與美國、英國和蘇聯相提並論,共同稱作“世界四大國”。羅斯福的考慮是,一個穩定的、對美國友好的中國能夠成為戰後美國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盟國。羅斯福對於中國戰略作用的設計還包括:一是防範蘇聯。羅斯福希望在美國同“俄國的任何嚴重的政策衝突中,中國將站在我們這一邊”。二是抵消英國在亞洲的影響。在“消除英國海外帝國的努力中,中國是美國一方穩得的一票”④。 根據二戰期間的亞太地區戰略格局,以及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扶持中國符合美國的亞太戰略。基於這樣的考慮,美國明確支持將滿洲、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並通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予以公佈。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但是,美國的台海政策並沒有隨之發生改變。直到1950年2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亞太地區戰略格局發生結構性變化。這時,在美國看來,新中國“墜入了蘇聯的軌道”⑤。由此中美關係從二戰時的盟國關係轉變為敵對關係。6月27日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杜魯門總統再次公開發表聲明,提出了“台灣地位未定論”,美國的台海政策也隨之發生根本性改變。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