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近年來東南亞華人華僑“台獨化”趨向及遏制策略探析

http://www.CRNTT.com   2023-04-28 16:44:37  


 
  2.“新南向”台生對華裔青年的“政治領航”。近年來,台教育部門在島內多所大學開設東南亞語言和產業課程,增加面向大中學生的“南向公費留學獎學金”。台資企業及NGO也在推進“新南向人才”培育計劃,以工作實習、訪學游歷乃至宗教義工等方式幫助島內“學運”骨幹進入東南亞地區。而這些“新南向”台生憑藉語言、年齡優勢及學緣背景迅速同當地華人華僑青年建立了密切聯繫。從2017年起,台灣至善文教協會在柬埔寨先後接待數百名港台及馬來西亞華僑的青年志願者,舉辦了多場“柬埔寨與越南參訪活動”及動員當地台資企業給予實習機會。

  另需指出,目前活躍在東南亞的台灣學生還以“借船出海”策略來減少當地政府及僑界的監督管控。具體做法是先獲得國際非營利組織的成員身份,進而以跨國別公益計劃名義進入相關國家。截至目前,台灣至善基金會以代向台資企業募款為前提條件爭取到了“國際計劃(PLAN)”組織近百個成員名額〔11〕。而朝邦基金會也藉助日本NGO動員台生、僑青在緬甸鄉村共同開展幼童照顧活動。為將這一模式推廣開來,台教育主管部門的“青年署”還制定了“新南向國家深度研習計劃”,鼓動台灣青年參加國際非營利組織再去東南亞地區進行2個月的深度研習,并允諾最高可給予15萬元(“新台幣”)的津貼補助。

  3.僑校台師對“台灣意識”的擴散傳播。本世紀初期,台籍教師在東南亞的教學活動及管理流程就被賦予了“台獨元素”,六所東南亞僑校先後被從“僑委”剝離出來改由台外事機構統管負責,在名稱上也從早先的台北學校變成了“台灣學校”後又演化為“台灣書院”。受此影響,台籍教師在各類僑校中的身份意識和行為表現逐漸異化,更多地扮演著“文化台獨”衛道士和“務實僑教”執行者的角色。他們在教學內容上公開把閩南方言提到與華語教學的同等位置,在教材使用上主要采用“認識台灣”系列文化教材。而且有別於過去的以文字學習為主的教學方針,重點突出“台灣記事”(上下册)、“戰後台灣史記(共四册)”、“台灣史學五十年”與漫畫台灣史為依托的歷史教學,并開始結合東南亞當地風土民情及人文生活來對比介紹台灣文化。

  而民進黨當局為改變“新南向”變“新難向”的政策窘境,甚至驅使台籍教師在教學中增加“反中去中”的仇恨教育,對東南亞華人華僑子女的文化滲透和思想誘導已無所不用其極。2020年5月,經台灣方面MOE計劃進入新加坡華僑幼稚園的台籍教師在教學中,公然講授《口罩下的微笑》、《《蕃薯村總動員》等反華繪本,以“染疫的大野狼”、“武漢肺炎”來抹黑中國大陸。此後雖在新加坡教育部門的干涉下有所收斂,但仍有部分台籍教師轉用“Hello Bonnie國際親子台”、多元學習坊等網絡平台講授相關內容。

  (三)“台獨”政客的策反拉攏

  目前來看,民進黨新潮流系居中調度,民進黨青年軍前台運作的政策軌跡初見端倪,并在鼓動海外華人華僑參與“反華”組織、製造地區緊張乃至配合顔色革命上屢有表現,從而給東南亞國家的政治社會穩定及中國周邊安全帶來了消極影響。

  這其中,尤以民進黨的中生代“立委”急於拓展海外華僑資源為己所用。他們一方面鼓動島內分裂勢力大舉南下,力圖改變新加坡、菲律賓及印尼等國僑界“藍多綠少”局面;另一方面則對越南、柬埔寨及緬甸等中南半島國家興趣盎然,希望以當地華人華僑為排頭兵參與社會運動,進而把所謂的“台灣民主經驗”複製嫁接到此類國家。而島內的“太陽花學運”分子及民進黨附庸人物也側身其內,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東南亞華人社會的社群生活及參政活動之中。

  2019年4月,民進黨“立委”余宛如參照模仿美國的“American Corner公民外交圖書館計劃”,指使“台灣數字外交協會”在東南亞國家成立類似組織。此後,經過與郭家佑等“綠營”小將的磋商研究,她選擇越南作為該計劃的首發地并擬在胡志明市建立一個結合繁體中文教室、展覽活動及留學咨詢的複合式空間場所。同年11月7日,余宛如主持召開“Taiwan Corner公民外交咖啡館推廣計劃”記者會并就目的、成員及營運時間做出說明。此外,她還表態要在台“外交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繼續在東南亞國家尋覓下一個活動據點。

  三、東南亞華人華僑被“台獨”勢力滲透的政治嬗變

  就整體而言,“台獨”勢力尚未對東南亞華人華僑造成顛覆性的觀念解構和行為錯位。但這不排除在局部地區、部分人群及特殊時期當地僑界出現“親台遠陸”乃至“綠化”的現實可能,更不能囿於“海外台獨”運動的既有模式而得出東南亞華僑華人對分裂言行有“群體免疫”的形勢判斷。現實的情況是,當前這一海外“反獨促統”的群衆基礎的確出現了外壓增大、內勁不足的消極局面,并給國家統一進程乃至周邊穩定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台獨”群體完成世代交替

  相對來說,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台獨”分子有別於“日本系台獨”、“美國系台獨”成規模、公開化且制度性的群體風格,而是在參與主體、具體行為及目標選擇上呈現出區域性、階段性等鮮明特徵,而這又在三類新興人群上反映較為明顯:

  1.“東南亞化”華人青年。伴隨著老一代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凋零老去,新成長起來的華人後代的“再中國化”進程明顯滯後於“東南亞化”改造,他們的家鄉意識和祖國觀念相對淡漠,對台海情勢及中國崛起的看法也帶有強烈的本土色彩和自我中心意識。近年來東南亞地區頻繁爆發的反政府運動就集中暴露出該群體對大陸“近而不親”卻對港台“美麗想象”的態度取向。他們不僅在著裝風格、手勢動作乃至抗爭裝備上和“太陽花學運”、香港“反修例”如出一轍,甚至在游行中還打出“台獨”旗幟、呼喊“反華”標語。而在2020年末被當地華人所曝光的一份台灣“法務調查局”文件顯示,僅在泰國就有2000餘名華裔青年聽從島內分裂勢力的遙控指揮,并接受了推翻巴育政權、破壞中泰關係的具體任務。此外,莊漢文(泰文名:塔納通,泰國第三大黨“未來前進黨”黨魁)等華裔精英也開始與“台獨”、“港獨”等分裂勢力沆瀣一氣,頻頻打出“反華”牌并對中國的“一國兩制”大放厥詞。

  2.留台返國僑生群體。近年來,受“新南向政策”吸引赴台的海外留學生也暴露出了“親台反陸”跡象,而越南、緬甸及柬埔寨等中南半島欠發達國家“僑生”要比馬來西亞、菲律賓同類人員表現得更為明顯。以越南為例,該國在台留學生在2013年僅3641人,2019年已達12983人〔12〕,而這其中的華僑華人子弟大多都成為了“親台一族”。越南民間組織“Taiwan Diary”創辦人杜海勇在2015年就讀台灣交通大學之前“分不清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差別”,但畢業後卻感念“台灣對我有恩,所以我很感謝,也覺得自己該飲水思源”,開始與島內的“泛綠”團體頻繁接觸并在胡志明市舉辦講座,大肆鼓吹“台灣有言論自由,民主制度,這是(兩岸)最明顯的差異”、“台灣的優點是生活品質更高,更安全,半夜出門不用怕”〔13〕等言論。類似這樣的東南亞留台校友逐漸成為島內的“外交經濟重要資源”,并在“海外華僑團體輔導辦法”、“海外華僑團體聯繫登記要點”下得到扶植〔14〕,經常就東南亞政策和海外僑情向台灣方面提供信息。

  3.“新住民”及關聯人群。目前常年定居於島內的“新住民”已超過陸配群體成為島內“第五大族群”,受其影響的東南亞關聯人群超過百萬之數。而活躍於島內政治舞台的“新住民”人物多為東南亞華僑後代并多為“泛綠”陣營所招攬使用,被視為帶領台灣與東南亞密切合作的“不二人選”〔15〕。2019年馬來西亞華裔羅美玲當選為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而民進黨第三屆“新住民事務委員會”中的14位代表也多為印尼、泰國、緬甸等國的華僑後代。受她們影響的東南亞華僑華人對“台灣主體意識”頗為認同。越南“五一三排華”運動中,返鄉“新住民”及子女面對“是不是中國人”的質問時,均給出“是台灣來的”回應〔16〕。

  (二)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台獨”組織公開串聯活動

  長期以來,“世台會”、“台灣獨立聯盟”等“海外台獨”組織很少在東南亞國家發展下綫組織和附屬機構。但近年來,泰國、緬甸等地頻頻出現以島內“泛綠”陣營為後盾,由“港獨”分子遙控指揮,以當地華人為政治樁腳的“反中”活動,進而演變出若干個公開化、跨區域及暴力性的東南亞“台獨”政治團體。

  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支撑東南亞華人華僑“反獨”意志的“中華民國”歷史情結在“綠強藍弱”下挫敗破滅。2020年1月韓國瑜被罷免高雄市長就讓“代表東南亞一群看不下去,這幾天心情都不好”的當地華僑哀嘆“代表中華文化的明君受到這樣的對待”〔17〕;其二是東南亞僑社、僑教及僑媒因人員老化,資金匱乏及話語陳舊而難以抵擋台灣“1450”網軍的污名宣傳,進而讓民進黨當局“扶持台僑,拉攏老僑及孤立新僑”等分化策略屢屢得手;其三是東南亞華人社團希望打破“經濟強勢,政治弱勢”怪圈來謀得族群平等及權力份額,但苦惱於政治訓練的不足及外來支持的稀缺,這就給予“泛綠”陣營輸出“台灣經驗”的可乘之機。

  近年來頻頻亮相的“奶茶聯盟”就是一個活躍於台灣、香港、泰國及緬甸多個國家及地區,雜糅“反中”、“台獨”及“港獨”多方訴求,并以華人社會為策源地的政治團體。它發端於2020年4月的“中泰網友罵戰”,此後,泰國“反中”華人開始勾結“台獨”及“港獨”勢力,以所謂“奶茶文化”為符號組建了網絡水軍團體“奶茶聯盟”(Milk Tea Alliance)。

  該組織成立後,其成員及關聯組織大肆串聯於東南亞華人的網絡社群。2020年7月,泰國爆發大規模反政府暴亂,“奶茶聯盟”迅速以“Stand With Thailand”口號聲援并提出“反中”訴求,“希望屬於‘奶茶聯盟’各國的活動人士能向世界證明,向‘獨裁政權’叩頭絕不能是出路”。此後,島內“泛綠”陣營親自上台指導“奶茶聯盟”的顛覆活動。“台灣推動泰國民主聯盟”開始以“佛光普照心南向”名義來煽動當地華人青年參與“顔色革命”,而台灣大學學生會也設立了東南亞主題系列講座,邀請華裔社運人士Jannew以“恐怖的政治”為主題分享泰國暴亂經驗。

  2021年初,“奶茶聯盟”開始從虛擬網絡走進現實政治生活,活動區域也從泰國向緬甸、越南及馬來西亞擴展滲透。同年3月,一個認證為“緬甸人權網絡(BHRN)創始人兼執行主任”的推特賬號發出威脅,稱若有一個平民傷亡,就會有一間中國工廠“化為灰燼”,并在其推文上附加標簽:Milk Tea Alliance(奶茶聯盟)。而另一個名為“緬甸奶茶聯盟”的推特賬號則直接用中文把“反共”寫入自我簡介。7月,緬甸華裔女子鄧家希在街頭抗議中遭槍擊身亡,由此導致大量緬甸華僑走上街頭抗議軍政府。而“奶茶聯盟”則趁此蠱惑煽動當地華人破壞中緬兩國油氣管道以示報復。上述情況的發生,讓西方媒體也承認,“奶茶聯盟”在這些人口中已經成了“反華”象徵。

  (三)東南亞華人華僑的“台獨”活動走向偏激極端

  當前,在“反華”勢力及“台獨”、“港獨”分子的策應教唆下,部分華人華僑開始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的虛擬性、動態性及即時性來散播“台獨”言論及“反中”信息,包裹在“軟、萌、新、幼”等戲謔外衣下的“統獨”意識形態對立及兩岸社會制度比拼是無處不在的。其海量化和碎片化的常規形態雖不像早期“海外台獨”運動的宣言書、小册子具有文本特徵,但在信息流通性及受衆互動性則更勝一籌,且更容易規避傳統僑界的控制監管。

  2018年一款《逆統戰:致地與海的革命者》中文桌面游戲宣傳片在境外廣為宣傳。它以虛構的中國近代史為背景,講述“紅軍”在“統一戰綫”下占領中華,成立全新的巨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但隨後因不再容許屬邦自治引發了“七十年戰爭”。玩家可以扮演不同的勢力并組成“反共陣營”來對抗“紅軍”。由於這家游戲公司具有明顯的分裂國家傾向且具有“台獨”背景,後遭大陸網友的堅決抵制而瀕臨破產。但事後發現,缺乏革命史觀的港台學生與東南亞華裔青年卻對此游戲異常熱衷,後繼開發的900萬“新台幣”啓動資金主要來自於他們的點擊流量。而且在這些玩家的推薦熱議下,《逆統戰:致地與海的革命者》還流行到日本及北美等地并成為海外華人青年的熱門游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