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弘揚黃帝文化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24-01-31 14:44:13  


傳承黃帝文化凝聚兩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認同
  中評社╱題:以弘揚黃帝文化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作者:朱磊(漳州),閩南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

  【摘要】運用新時代新視角新理念,對黃帝文化重新進行總結、辨析和詮釋。分析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頭的黃帝文化的精華:1.奉道、2.崇德、3.尚中、4.求變、5.合眾,如何影響形成中華文明的特徵:1.連續、2.統一、3.和平、4.創新、5.包容。闡述傳承、弘揚和發展黃帝文化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及做法:1.傳承黃帝文化凝聚兩岸骨肉同胞的民族認同、2.弘揚黃帝文化鞏固兩岸炎黃子孫的國家認同、3.發展黃帝文化促進兩岸中華兒女的文化認同。並倡議:要讓以黃帝文化為源頭、核心與精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1.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根脈、2.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靈魂、3.鞏固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基石。

  “文化”是人類社會的群體性特徵。群體有小有大,有家庭文化、企業文化、民族文化、國家文化等。由於特徵的類型不同,文化的分類標準和方法也不同。諸如: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兩分法;物質、制度、精神的三分法;物質、制度、風俗、思想的四分法;物質、精神、藝術、語言符號、社會關係、風俗習慣的六分法;等等。在精神思想領域,某群體具有的突出而典型的特徵,即是一種文化,常被以代表性人物、民族或地域命名,例如黃帝文化和中華文化。

  一、黃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源頭

  黃帝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重要組成部分。黃帝是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奠基者和塑造者,是中華民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引領者和開創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流長的重要培育者和先行者。雖然黃帝存在的真實性尚無足夠充分的考古學證據,但中國的歷史文獻和民俗傳說中有大量可信事蹟,後人也大多相信黃帝的存在,因此黃帝被中華民族視為“人文初祖”。

  (一)黃帝文化內涵始終在結合時代潮流中發展

  黃帝及黃帝時期的人文特徵,被後人稱為“黃帝文化”。黃帝文化的內涵雖然豐富,卻非一成不變,恰恰相反,它是始終在與不同時代潮流結合的文化生命體,通過多種形式和不同重點的表現,在歷史、傳說、祭祀、拜祖、治理、信仰、哲學、養生等文化領域不斷演化,經過長期纍積而形成了一種綜合性文化形態。有些內容可能不是黃帝所創,甚至不是黃帝時代所有,但放在黃帝身上,人們不會覺得不妥,甚至還很契合,於是也會成為黃帝文化的一部分內容。

  《黃帝內經》成書於先秦時期,原本也與黃帝無關,但書名假託黃帝,內容通過黃帝與岐伯、雷公等人的對話,闡述病理病因與辨證施治,奠定了中醫的理論基礎,成為傳統中醫理論的奠基之作和經典之作。按照史料記載,黃帝本就長壽,又有諸多養生傳說,因此中醫對生命規律的認識及治療疾病的方法,由黃帝及師徒講出來也很自然貼切,久之成為黃帝文化的成分,以致在境外數據庫檢索關於黃帝研究的外文文獻,一多半是《黃帝內經》的相關內容。

  黃帝由人變神是另一個例子。黃帝原本是成功治理天下的統治者,是傳說中的人。但春秋戰國時期就開始被塑造成超乎常人的聖,諸如超長的壽命(三百年)、超凡的相貌(四面)、超強的法術(役使鬼神)、超然的結局(得道升天)。儘管崇尚理性的儒家等學派為這些傳說進行了合理化解釋,但秦漢之後,黃帝的神話色彩益發濃厚,特別是東漢末年道教出現後,黃帝的描述從出生就已經與眾不同,人物定位完全成了宗教神話中的神。無論是凡俗還是神聖,黃帝的人文特徵始終沒變,仍然保持著遵循天道、順應規律的性格,這些後來加入黃帝文化中的內容,使黃帝故事更玄幻豐滿,卻並不損害黃帝文化的豐富意涵。

  黃帝文化中的價值觀也是長期積纍和演化的過程。不同時代賦予黃帝文化價值含義的重點不同。黃帝文化本身就是歷史性的。通過揚棄與發展,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因此黃帝文化至今仍能生機勃勃。

  (二)黃帝文化最初的五大特點與精華

  黃帝文化的內涵不斷在發展,人們總結出諸多黃帝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些價值在不同歷史時期被重視的程度不同,有些是出於不同時代需要的引申價值。即使從最原始的黃帝傳說來看,有一些新事物與新思想也未必是出現在黃帝身上或黃帝時代。不過,黃帝時代的社會演化躍進代表著那一時期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特殊歷史時刻,有必要對該時期所展現出的文化特點進行不同視角的概括。筆者將黃帝文化在最初時期的精華總結為:奉道、崇德、尚中、求變、合眾。

  1.奉道

  道即是規律。黃帝認為,“道”是天地萬物運行的法則,任何人都應該遵守和順應法則。“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黃帝四經·經法》)黃帝強調“天道”,認為人的思想、活動都受天道的統領與支配,所謂“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毋逆天道,則不失所守”。(《黃帝四經·十六經》)①

  黃帝時代之初,戰爭不斷,大部落以強淩弱,各部落互相征伐,而作為部落共主的神農氏衰弱無力,不能制止各種霸淩、搶奪、欺壓、仇殺的行為。黃帝認為,平定亂世開創太平乃是順應天道,於是起兵征伐四方,救黎民於水火,止兵戈至海濱,順應民心,諸侯咸服。“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史記·五帝本紀》)

  2.崇德

  道是客觀的自然規律,德是主觀的行為標準。道需要順應,德應該選擇。黃帝崇德,懲罰暴虐,平息爭鬥,本身卻非好戰之君,與中外歷史上許多以征伐為樂的君主截然不同。黃帝認為和平向善才是德。因此戰勝對手後,不報復,不屠城,不壓迫,而是採用教化手段,施以恩德,惠及民生,和睦諸侯。“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即位,惠施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宇內和平。”(《韓詩外傳·卷八》)

  3.尚中

  中是度的概念。適中而不過度,做事才能盡善。追求中道是黃帝的特點。他反對諸侯征戰濫殺,卻不是止於口筆,而是採取起兵討伐的方式。雖求止戈,止戈以武。他兵鋒所及戰無不勝,卻沒有為戰爭而戰爭,最終目標是天下和平。因此,敗炎帝而封其地,殺蚩尤而存其眾。黃帝得天下之中,以中道治天下。他將德治與法治結合起來,實行以德為主、德刑相濟的治理方式。“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管子·任法》)②黃帝以中為貴,崇尚黃色、土德、小米,黃為五色之中,土為五行之中,稷為五穀之中。

  4. 求變

  變者,易也。伏羲創八卦演易理。秉三皇之風,黃帝思維開放,追求變化,鼓勵創新。黃帝時代是創新大爆發的時期,對中華文明的貢獻難以估量。史料記載黃帝時代的創新包括:建國體、分疆野、明禮樂、立制度、興百官、種五穀、創文字、定干支、作曆法、制音樂、興嫁娶、做衣冠、創醫學、建屋宇、造舟楫、采銅礦、鑄寶鼎。黃帝不辭辛勞,普及創新,重視種植業養殖業,民眾受惠無論大小貴賤,涉及範圍涵蓋生產消費:“時播百穀草木,淳化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史記·五帝本紀》)

  5. 合眾

  眾為多。合眾指包含多元,容納百川,求同存異,調和萬方。黃帝大度而仁慈,睿智而善良。他任用賢能,治理天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不搞唯我獨尊的政治明星單一化。他協和萬邦,讓四海歸心。各地風俗不同,諸如祭祀天地鬼神、開拓荒山河渠,黃帝均予以尊重,親身參與的很多,“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 (《史記·五帝本紀》)

  (三)黃帝文化形塑中華文明五大特徵

  黃帝文化在最初時期的這些精華,影響了後世5000年,塑造了中華文明的五大特徵:

  1.連續。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黃帝文化中的奉道,要求遵奉天道,順應規律,不屈服蠻橫無理的侵略,也不做自取滅亡的挑釁,不認可昏庸無道的統治,也不接受治理無方的暴君。不自滿,不懈怠,厚德載物,自強不息。這種順勢而為卻又堅忍不拔的辯證文化特質,造就出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2.統一。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黃帝文化中的崇德,崇尚以德治國。每個人都應該修身養德,做到政府仁慈,百姓忠誠。對失德的政府,人民有權推翻;對仁德的政府,人民歸附捍衛。崇德的標準,造就了中華大地統一的國家形態,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育化出中華文明的大一統傳統。

  3.和平。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黃帝文化的尚中,提倡中道治國,不走極端,不搞偏激,不製造對立,不過度反應。也正是中道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將追求和平、和睦、和諧塑造成為中華文明一直傳承的理念,不過分強調自己,不過分依賴他人,主張以道德秩序構造一個群己合一的和平世界。

  4.創新。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黃帝文化的求變,追求開拓創新,勇於實踐,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展開前所未有的探索和設計,讓政府治理和百姓生活大幅提升,推動中華文明不斷進步。黃帝時期的創新垂範後世,也因此鑄造出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中華文明,撰寫出以創新為支撐的歷史進步過程。

  5.包容。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黃帝文化的合眾,突出強調多元和諧,這使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從一開始就成為一種以相容並包、團結統一、協和天下為核心理念的優秀文化傳統。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彙聚成共同文化,化解衝突,凝聚共識。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