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月刊:大國博弈與“半球化”時代的到來

http://www.CRNTT.com   2024-02-05 00:03:44  


 
  如果斯皮克曼活到今天,他或許會對“印歐經濟走廊”的提出感到欣慰,因為這條從印度途經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沙特阿拉伯、約旦、以色列和希臘一路輾轉延伸到歐洲、聲稱將“通過促進亞洲、波斯灣和歐洲之間的互聯互通和經濟一體化來促進經濟發展”的走廊,不過是“斯皮克曼線”(Spykman Line)在當代地緣政治經濟版圖上的再現。

  客觀地講,這條“斯皮克曼線/印歐經濟走廊”攻防兼備:

  “攻”的一面,作為“鐵幕”,它通過夯實麥金德意義上的舊的小“世界島”(僅包括亞歐大陸)的西側邊緣地帶而將“亞非歐大世界島”一分為二,於是將“大世界島”的內核區(包括俄羅斯、伊朗、中亞,富含油氣礦產資源)及邊緣地帶的東部(中國,產能大國),與西邊的非洲(因擁有巨大的自然資源和有待開發的充沛的人力資源而潛力無限)人為切割、隔離開來,從而防止中非實現一體化,使“中非命運共同體”無法建成,從而斷絕中國(東亞板塊)與非洲之間打通資源—產能“任督二脈”的可能。

  “守”的一面,作為“通道”“走廊”,它將“印歐”(Indo-European)和“印太”(Indo-Pacific)兩個地緣板塊連為一體,形成一個超級地緣板塊。如果把北約也算進“歐洲”的範疇,那麼兩條肉眼可見的鐵幕正緩緩降下:一條沿著華盛頓——布魯塞爾——伊斯坦布爾/比雷埃夫斯——特拉維夫——利雅得——阿布扎比——新德里——新加坡——堪培拉——惠靈頓一字排開。另一條則從美軍在印度洋上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迭戈加西亞起,經過新加坡、馬尼拉、台北、琉球、佐世保、東京,最後經由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渥太華、華盛頓而回歸美國本土,並與前一條弧線相銜接於華府。兩條弧線在印太地區所形成的“死亡交叉”,正落於南海-台海一帶。這顯然絕非偶然。

  歷史地、辯證地看,所謂用於聯通的“通道”和用於隔絕的“鐵幕”“城牆”本來就可以是一體兩面、合而為一的。這個道理古代中國人都懂,所以修築了萬里長城——它既能作為“牆”將游牧劫掠者隔絕在外,同時本身也是“路”——拾級而上,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發揮著戰時快速調兵、運糧的作用。

  當然,從目前印歐走廊的設計上看,這條鐵幕/通道並不完美,至少目前尚有若干“硬茬”“釘子戶”夾雜其中,從而產生致命的不確定性。對美國、以色列而言,是伊朗。對印度而言則是巴基斯坦。此外,土耳其對北約的政治忠誠和戰略穩定性也尚待檢驗。至於印度,其反華立場自然不容置疑,因此是美國在印太、印歐地區實施“以盟遏華”的天然盟友/夥伴,但新德里畢竟“聽調不聽宣”,未必事事都完全服從華盛頓的安排。所以,在美國的亞歐非大棋局上,印度始終是一個不穩定因素。但鑒於其體量和位勢,美國又無法放棄印度,更不可能拱手將其讓與中俄。凡此種種,對美而言是必須著手消除的“不確定性”;但對中俄等國而言,則是未來可供努力的政策抓手和地緣突破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