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再向前 如何處理法理與政治現實

http://www.CRNTT.com   2009-01-21 00:19:00  


民進黨不檢討、反省自己的兩岸政策,會距臺灣和兩岸的現實越來越遠。
 
  然而,國際上還有更多國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卻不承認台灣。譬如2003年10月25日,美國國務卿鮑爾就在北京明確表示:“台灣不享有一個國家的主權”,“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對於這些不承認我們的國家,台灣即使自我否定,他們也不可能改變態度。因此,不論對方是否承認“中華民國”,我們都應當堅持自己“主權國家”的地位。這是國際關係中的“一中各表”。

  不論是從“中華民國憲法”來看,或是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來看,馬英九的“地區論”在法理上都站得住腳,可是,兩岸之間的關係並不純然是法理問題,而是政治問題。對兩岸“政治現實”更為周延的描述方式應當是“一中兩憲”:中共在大陸地區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我們在台澎金馬實施“中華民國憲法”,這兩部憲法都是建立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之上,各有其有效統治地區。只要台灣堅持“一中兩憲”的原則,雙方便可以“對等政治實體”的立場,展開平等的協商和談判。

  將來雙方如果要簽訂和平協定,台灣的名稱不能採取“亞銀模式”,像“中國香港”(Hong Kong, China)那樣,被稱為“中國台北”(Taipei, China);也不能採取“奧運模式”,自稱為“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但卻被翻譯成“中國台北”。而應當用“對等模式”,雙方分別稱為“台北中國”(Taipei China)和“北京中國”(Beijing China)。這是兩岸關係的“一中各表”。

    綠營菁英的反省

  江陳會後,馬英九顯然已經體會到:他的兩岸政策並不能解開兩岸困局。11月11日,他接受《今日美國報》專訪時,一改先前宣稱“期待任內與對岸簽訂和平協議”的立場,表示雖然兩岸都有意願簽署和平協議,但他“不清楚會耗時多久”。他強調,會持續和大陸發展正常化的經貿和文化關係,但他不應“倉促行事”,因為各方對於兩岸交往的程度和速度,意見並不一致。

  我想奉勸“馬總統”的是:不要只看到深綠人士的“兩國論”不具可行性,也要反省自己提出的“兩區論”有多少可行性?目前已經有許多綠營菁英看出朝野雙方的兩岸政策都已經陷入死胡同。

  在陳雲林訪台之前的10月30日,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陳芳明教授在《聯合報》上發表文章呼籲“兩黨應重新建立台灣論述”。11月4日,在陳雲林訪台期間,前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也發表專文要求民進黨“拿出兩岸策略”,他說:“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民進黨主席曾率領十多名公職赴新加坡抗議,表達反對國共片面和談的立場。當時是鄧小平南巡後一年,國民黨本土化也剛啟動,民進黨不管是代表台灣向國際社會發聲,或是代表台灣人民向民主逆流嗆聲,都有高度正當性。

  15年後的今天,台灣內外形勢已經大不相同,不但中國大陸已經躍為全球經濟新強權,國民黨也早已本土化,兩岸經貿正常化已經成為台灣無法迴避的課題。令人遺憾的是,“民進黨儘管已經執政8年,至今仍然停留在15年前的反對黨論述”,這樣,“只會讓人民愈來愈認定民、國兩黨扮演兩岸黑白臉是恰得其分,導致民進黨淪為永遠的反對黨。”

  民進黨前“立委”沈富雄曾經作過一個很生動的比喻,兩岸關係的“天花板”是中共的《反分裂國家法》,“地板”是美國的“三公報一法”。如何在這兩塊“鐵板”之間找出最有利於台灣的生存空間,才是台灣藍、綠政治人物智慧的最大考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