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是什麼讓少年毀人容貌

http://www.CRNTT.com   2012-02-28 11:46:51  


 
  爭寵

  在以前的家庭中,因為孩子多,一般是孩子要競爭長輩的愛。但現在,這種情況顛倒了過來,最新一代的孩子生活在“4+2+1”的家庭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媽媽6個人的愛都投入到一個孩子身上。並且,為了讓孩子更在乎自己的愛,這6個人不免會出現競爭的格局,大家都爭著向孩子表達愛,甚至唯恐被其他人壓過。父母要負責任,所以會控制自己的爭寵心理,但老人們就容易失去控制。

  “這是一種‘爭寵’”,袁榮親說,“並且,爭寵的目的是讓孩子高興,而不是讓孩子成長。”

  6歲的嘉嘉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每當媽媽對她的錯誤行為進行教育時,外公外婆總免不了在旁邊插上一些話,譬如“孩子還小,不懂事”,“你小時候我都沒這樣對過你”,“孫女乖,待會兒我給你買好吃的,氣死你媽媽”。不僅如此,爺爺奶奶打電話時,總是先問孫女,爸爸有沒有難為她,有的話,給他們說,他們會給乖孫女出氣。

“內在的小孩”的投射

  人老了,自己也會變成小孩。這主要是,他們發現,自己說了算的地方越來越少,結果他們容易變得和孩子一樣固執和任性,總需要兒女們的安撫和說服。但同時,他們一樣會覺得自愛有罪,無法坦然地面對自己“內在的小孩”的需要,於是將它投射到真正的小孩——孫輩身上,從而進行無限度的溺愛,一切以孩子的快樂為標準,從不指責孩子的過錯,這其實也是他們內心中渴望的原則。

  退休的張婆婆與丈夫對唯一的外孫疼愛有加,6歲的孩子在家里是絕對的“小霸王”,外孫的拳打腳踢、破口大罵,向來被他們笑納為“享受”。外孫上學前班了,從家里到學校只有區區300米的路,老人心疼孩子,卻要用“摩的”接送。

補償心理

  在教育兒女的時候,老人們曾經苛刻過,因為要負教育的責任。在苛刻的教育中,老人可能埋下了一些內疚心,於是當有了孫輩後,對其特別溺愛,其實內心深處是想借此補償一下兒女,畢竟孫輩是兒女的生命的延續。

傳宗接代的衝動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王登峰說,傳宗接代——也即傳播我們自己的基因——是我們最重要的本能需要。一開始,兒女們負擔著這個責任,所以老人們會溺愛兒女。但當兒女們生兒育女後,他們傳宗接代的任務就完成了,現在該孫輩們承擔這個責任了,所以老人們會對孫輩特別地疼愛有加,讓兒女們經常會產生嫉妒感。

  以上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使得隔代撫養更容易演變成溺愛。並且,因為我們的文化特別講孝道,所以孩子的爸爸媽媽在挑戰老人們失去理性的溺愛時,會感覺到很大的壓力,再加上現在做父母的普遍又比較忙,他們只好放手讓老人去管,這進一步加劇了溺愛的情形。

挫折幫孩子走出天然自戀

  幼小的孩子都是自戀的,他們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孩子需要在自我探索中打破這一天然的自戀。

  這個探索過程主要從2歲開始,他們需要認識社會,尋找自己在社會中的位置,而孩子沒走入社會之中時,父母和親人就代表了社會。做父母的一味溺愛孩子,放縱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訴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會都該滿足的,他的自戀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天然自戀就沒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這個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難走出來。

  有些孩子則是幸運的,他們離開父母親人後,在幼兒園或是小學經受挫折、坎坷,得到寶貴的人生經驗,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懂得了自己要去適應環境而不是環境來適應自己。有些則沒有這麼幸運,一帆風順地走下去,自我無限膨脹,但當走到真正的社會中時,自我為中心遭到毫不手軟的打擊,社會環境無情地摧毀了他已經固化的自戀的心理定式。這時,他再以一己之力與社會抗衡,面臨的就只是滅頂之災。

  別人不會溺愛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先意識到這一點。孩子在探尋過程中,挫折是必須的體驗,也是必然的體驗。

  在0~2歲時,怎麼滿足孩子的需要都不會犯大的錯誤,但從2歲開始,做父母的必須一方面尊重孩子的探索,一方面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讓他意識到,世界並非是圍繞著他而轉,其他人是和他一樣重要的人。他要自愛,但同時要愛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