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歷史回顧:蘇聯專家援華與撤離始末

http://www.CRNTT.com   2013-03-09 11:17:40  


 
  當時華北150萬黨員中130萬是文盲或半文盲,蘇聯專家對新中國經濟的恢復至關重要

  中共取得政權之後,作為革命政黨,長期從事武裝鬥爭和農村工作,缺乏掌握政權後管理國家的經驗。根據 1950年中央組織部長陸定一接見蘇聯駐華代辦謝巴耶夫時通報的材料,當時華北有150萬黨員,其中130萬是文盲或半文盲。在區委以上領導人員中,近50%沒有文化或文化不高。依靠這樣一支幹部隊伍當然是無法對偌大中國進行有效管理的。因此,中共一方面動員各部門幹部到蘇聯學習、參觀,一方面聘請大量蘇聯專家來華協助政府進行管理。蘇共中央的檔案提供了1954年第1季度蘇聯顧問在華工作範圍和地區的證據:當時在中共中央和政府各部委的顧問達403人,這個數字大約占當時在華經濟專家人數的1/3,而且其中318人,即3/4以上的顧問集中在北京。這些顧問遍及中共中央和政府所有部門,從安全、軍事、情報,到體育、衛生,無所不在。

  而蘇聯專家和技術人員來華,對於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也作出極其重要的貢獻。據中國檔案材料,自1950- 1953年先後到中國幫助經濟建設工作的蘇聯專家共計1093人。如果按照蘇聯的統計材料,1951-1953年到中國工作的高級專家已有1210人。這些數字大概都沒有把鐵路專家計算在內,據鐵道部1953年的工作報告,僅1950年5月長春鐵路公司正式成立以來,就先後聘請蘇聯專家1500人。

  沒有蘇聯專家的幫助,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將會遇到不可想像的困難”

  國民經濟得以恢復後,蘇聯專家便投身到一五計劃之中了。他們幫助中國完成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建立了工業化的基礎。這從1953年李富春的報告就可以看出。

  報告說蘇聯決定在1953年至1959年內,援助中國建設和改建91個企業,同時完成1953年4月以前蘇聯援建的51個企業,共為141個企業。對於這些企業,“從選擇廠址,搜集設計基礎資料,確定企業的設計任務書,進行設計(蘇方擔負工作總量約70 —80%,我方擔負20一30% ),供應設備(蘇方供應設備總量約50 —70%,我方負擔30一50% ),指導建築安裝和開工運轉,一直到新產品的製造,無償地給製造新產品的技術資料等等,總之是從頭到尾全面地給予援助”。為了幫助中國掌握這些企業,蘇聯除接受每年派遣1000名工人和工程技術人員到蘇聯企業。”

  李富春在報告中肯定地說,“我國第一個五年建設如果沒有蘇聯的上述幫助,就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規模和速度,同時我們將會遇到不可想像的困難”。

  當然,斯大林也趁朝鮮戰爭中國急需武器援助之機,推銷已淘汰和廢棄的武器

  蘇聯的援助對當時中國的經濟狀況來說極其重要。當然,蘇聯同樣需要中國,在冷戰時期,蘇聯對遠東乃至整個亞洲的戰略目標的核心是與中國結成同盟,並以此為蘇聯安全的東方屏障。

  此外,蘇聯援華的經濟目的是十分明顯的。戰後初期,蘇聯的經濟困難較多,斯大林利用朝鮮戰爭期間中國急需蘇聯武器援助的機會,推銷蘇聯已經淘汰和廢棄的武器裝備。例如,蘇聯國防部和總顧問團一再建議中國以2億美元購買已退役的l20架圖一4重型轟炸機,一則中國資金短缺,二則這種飛機無法適應戰場需要,彭德懷堅持拒絕,後為照顧中蘇關係,作為訓練器材買了10架。還有一些軍事裝備,是繳獲的德軍和日本關東軍的戰利品,其中有的到戰場上根本無法使用。如1950一1951年從蘇聯運往中國的飛機,有1/4不能起飛,而需要進行修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