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承襲“汪辜會談” 超越“汪辜會談”

http://www.CRNTT.com   2013-04-29 08:48:38  


 
  北京得到的成績是,打破了“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使得海峽兩岸關係從對立對峙走向交流協商,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展。“汪辜會談”的實現標誌著兩岸關係以交流彌合隔離、以合作取代對抗的歷史性轉折。而台灣方面的收獲是,由於是兩會對等談判,終於得到了“對等”的地位。用其自己在台灣南部的宣導來說,就是爭取到對岸承認自己是“對等政治實體”,而不是“一國兩制”式的“中央對地方”的談判。這對於不接受以“一國兩制”方式實現兩岸統一的台灣方面(當時李登輝尚未暴露“台獨”真面目,為壓倒黨內“非主流派”,反而扮演了“促統”的角色)來說,算是“巨大的勝利。但正因為“汪辜會談”讓人們看到了兩岸未來和平統一的希望,而且兩岸交流的勢頭也因此而益發洶猛,令本質是“台獨”的李登輝十分恐懼,藉著各種機會予以阻撓,籍著“千島湖事件”阻撓兩岸交流,以訪美發表“台獨”言論激怒北京而擱置兩會會談,以發表“兩國論”來阻撓有可能會開始的“汪辜會談”新階段--兩岸政治對話。

  北京方面也不是沒有教訓,剛開始時“要價過高”,從批判《國統綱領》和《兩岸關係條例》,連“一中各表”也全盤予以否認,到未能嫻熟運用毛澤東放棄幾座城池為的是積累力量,爭取擴展更大地盤的戰略思維,斤斤計較,白白錯過了可以乘勝追擊,擴大戰果的機會。實際上,在“汪辜會談”的後續性事務性協商中,由於過於執著“司法管轄權”的問題,在台灣方面使出“捆綁戰術”後,致使已經可以簽署的“遣返劫機犯”和“遣返偷渡客”協議,功虧一簣而告流簽,直到十六年後,第三次“陳江會”才簽署了《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

  因此,在紀念“汪辜會談”二十周年之際,人們特別懷念汪道涵老先生,他提出的“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目前尚未統一,雙方應共同努力,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平等協商,共議統一。一個國家主權和領土是不可分割的,台灣的政治地位應該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進行討論。”亦即“八十六字建言”,及“共同締造論”,既堅持了“一中”原則,但又避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政府”及“中央政府在北京”,雖然並未迎合“一中屋頂論”,但已與“國統會”作出的“一中定義”決議較為接近,對“一個中國”的見解超越了一般官員及學者之上。遺憾的是,汪老當時提出的這些新論述,並未為北京高層所接納。到後來台灣地區綠色政權上台,才根據汪老“八十六字建言”的精神,提出了“一中”定義的“新三段論”:“兩岸迄今尚未統一,但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否則,應可連消帶打地反擊李登輝的“特殊兩國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