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續)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14:45:20  


 
  解放後,最有名的一次文物造假---北魏陶俑事件,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初。牽涉面甚廣,幾乎騙倒了當時全國所有的專家,連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也不例外。 

  一名專家在北京琉璃廠閑逛時,發現了一批北魏陶俑:它們的形態從未現世,因此引來眾多關注。時值洛陽被盜一北魏時期墓穴,所以該專家認為是北魏時期珍貴的文物,遂上報國家博物館,撥專款、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

  當時,中國國家博物館還叫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雖然從肉眼判斷這批文物是真的,但還是不放心,就使用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C14進行檢測,發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

  即便如此,為確保萬無一失,館里又邀請蘇秉琦、王仲殊、安志敏、史樹青……北京幾乎所有頂級考古學家、鑒定專家“過眼”。結果他們一致認可,確為真品。時任館長餘偉超操辦收進這批文物。

  未料,此後類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斷出現在北京的文物市場,一時形成收藏熱。此時,專家們才覺得不對勁,起了疑心,感覺可能受騙。

  國家文物局專門為此事成立專案組,調查證明:國家博物館收進的那批文物確實為贋品,是河南洛陽孟津南石山村高水旺做的。該系列偽造之成功,連蘇秉琦都看走眼了。

  “故宮博物院當時也收藏了這批陶俑。”倪方六說,當時媒體還以《著名文物專家建議,文物單位搶救收購國寶級文物---北魏彩陶俑》為題,報道過該事件。

  漫長的文物造假史

  中國歷史上,每個朝代都會仿制之前的器物。官制的多為皇室成員把玩之用的工藝品,這種“仿制之風”流傳到民間,便形成了文物造假。最早的造假潮流能追溯到唐宋。

  唐代主要是青銅器造假,朝廷甚至有官辦仿造工場。如李隆基當皇帝時,在離南京不遠處、今屬鎮江的句容,就設有作坊,專仿夏商周三代青銅器。

  宋徽宗時代又掀起新一波文物造假之風。這段時期及以後,文物造假以三代青銅器和書畫領域最嚴重。現在不少青銅器都是唐宋時造的假文物,有意思的是,唐宋假文物到今天也成為了寶物。

  除官仿外,古代民間造假更為泛濫。以三代青銅器來說,宋元時代的江蘇、浙江都有一些出名的造假作坊,如宋代的“台州鑄”,元代的“杭州鑄”、“平江鑄”等。清乾隆年間,江蘇、山東、北京、陝西到處都有造假作坊。

  揚州和蘇州,一直是江蘇文物造假的大本營。揚州以書畫和玉器為主,蘇州則是書畫、玉器、青銅器無所不能。民國時的青銅器出現了“蘇州貨”、“濰坊貨”、“西安貨”和“北京貨”等來自不同地區的假貨,以上地區都屬於仿造出名的青銅器貨源地。

  收藏界有個至今傳講的笑話:民國大文物販子之一吳啟周,與盧芹齋開辦了倒賣文物公司“盧吳公司”,卻被自己的外甥葉叔重所騙。吳從上海古董商洪玉琳那裡買到一批商代青銅器,結果得知是葉叔重搞的“蘇州貨”,氣得吐血,從此退出江湖。

  民國時另一起有名的造假案發生在南京。

  時為首都的南京,有個張姓古董商極善作偽。1935年,他根據《古泉辭典》,偽造了一批蕭梁時代的五銖錢範,聲稱是在南京光華門外草場湖出土,借此發了筆財。嘗到甜頭後又用唐志殘石,刻上“謂山窑”三字,又刻上“大通紀年”。

  當時中央大學教授朱希祖是中央古物保管會委員,見此石刻,驚為稀世寶物。張很大方,幹脆將石刻獻給古物保管委員會,獲60塊大洋獎勵。報紙上還對此作了正面宣傳。

  此後,另一委員馬衡看出了破綻。朱希祖遂將張告到法院,結果張姓古董商行賄法院,反而勝訴。勝訴理由有些強詞奪理:你一個考古專家無法鑒定贋品應該自擔責任,且“獎金”也是自願頒發的,古董商未強要。從此朱希祖再不談考古。朱希祖之子朱楔,後以考察六朝陵墓而出名。

  現今,文物造假又呈一波高峰。造假者技藝更加精湛,造假對象則趨於重大文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