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國文物造假調查(續)

http://www.CRNTT.com   2013-06-21 14:45:20  


 
  博物館買贋品

  業界認為,中國博物館的館藏品種有5%~10%為贋品,而倪方六甚至認為這個數字可能被低估,實際上國內博物館的問題藏品不少。

  “早幾年,徐湖平任南京博物院院長時,曾收藏了一件先秦時期青銅器,後被圈內認為是假貨。”該件青銅器質地年代並不存在疑問,重點在於此盆器的錯金工藝被質疑造假。從市場價值上考慮,有銘文或者錯金工藝的青銅器其價值要高於普通青銅器數倍甚至幾十倍。青銅器上的銘文是論字的,用“一字千金”來說一點也不過分。

  當下博物館購買藏品的程序本身是比較嚴謹的,都會請業內權威專家鑒定,專家會在鑒定意見書上簽名。具體鑒定時一般不只請一位專家“看”,但有一種不好的現象,如果權威專家認為是真品,即便其他人有不同意見,甚至提出質疑,博物館也敢收。事實上,一些博物館在收購文物時存在違規操作現象,有時候先收購了,再請專家來補個鑒定意見。

  倪方六認為,博物院購入贋品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對藏品的需求量很大。每家博物館每年都有一筆專門經費用於收購藏品,費用的多寡按照博物館級別由數百萬至數千萬不等。大博物館經常不夠用,購買重器的時候需要再申請專項資金。但有的經濟較發達地區的博物館,錢花不完,費盡心思想著如何買東西花掉。

  因此造成文物市場中一種詭異的局面,本應再三鑒定的文物,或是存疑的文物,都會被博物館當成“搶手貨”---如果你猶豫不買,就可能被別的博物館買走。而文物販子正是利用這一點來騙取國家錢財。

  其次,雖然有問責制度,但由於博物館購買文物是集體行為,即便買入贋品,從專家到館長其個人都不會為此付出行政責任,至今也沒有聽說哪個館長真因為收了假文物丟職的。當然也不會影響下一年度的購買預算,甚至連當事人的獎金都不會被扣發。

  就博物館長買贋品丟職位之事,倪方六說起上世紀30年代的一個案例。

  1933年,美國人普愛侖賄賂北京古董商岳斌,岳找人鑿下一北魏帝後禮佛浮雕,賣給美國人,浮雕後來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陳列。

  岳斌見浮雕來錢,又仿做了一件兩幅,其中被德國博物館的館長買去了一件。這名德國館長後到美國參觀看到,告訴對方,你這是假的,真的被我們德國收藏了。美國方面說不可能,德國館長回國後再鑒定,證明自己的館藏是複製品,他因買假丟掉了職位。

  岳斌給德國的東西是請當時京城最有名的仿古專家張蘭會複制的,此人以善修三代青銅器出名,仿石刻也能亂真。1949年以後,張被中國歷史博物館聘為技師,專門負責整文修物,經他手的文物很難看出修繕痕跡。

  現今社會的浮躁風氣也從另一方面影響了專家的判定能力。“早年間期間藏家如果有一次重大失誤,名聲壞了往往不得不金盆洗手,退出古董江湖。而現在的很多專家,今天錯了,明天繼續錯。如果有人仔細整理專家鑒定的錯誤數據,可能相當驚人。”

  “如今鑒定圈的不良風氣還在於‘我知道你看錯了,我也不說’,其背後心理是‘日後我出錯時,你也別抓我把柄’。”倪方六說,“國家對鑒寶類電視節目的管制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在現場那種情況下,很難有專家能完成謹慎的鑒定。”

  “相比大陸的一些鑒定專家,當下台灣地區的專家相對更受歡迎和尊重。” 倪方六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