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魯迅很閑”,教育之傷?

http://www.CRNTT.com   2013-09-05 15:13:39  


今年初一語文教材中,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作品《風箏》也消失了。京華時報制圖 何將
  中評社北京9月5日訊/近日,有報道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減少,初一上學期語文課本當中,去年還存在的唯一一篇魯迅的作品——散文詩《風箏》被删除,其餘多個版本的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魯迅很閑”,教育之傷

  2013年09月05日06:53來源:浙江在線-錢江晚報 作者:付瑞生 

  昨天有消息誤傳魯迅作品徹底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消失,但很快被網友指謬。不過新版教材中魯迅作品明顯減少是不爭的事實。有專家稱,初中的孩子,大部分還停留在語言的基礎訓練以及修辭訓練上,接觸的內容不宜過於深刻,重在接地氣,有常識,且有趣味。

  魯迅的作品不再是這個時代的主旋律,可喜又可悲。為何說可喜,因為就我個人的初中學習經歷而言,魯迅的作品在艱澀枯燥上的確少有作家能出其右。在文學史上,魯迅一直被擺在神的位置,隨著魯迅作品近年來不斷從教科書中被删去,魯迅終於被還原為人的身份。作為一個畢生批判中國教育“難見真的人”的“真的人”,從神回到人恐怕也是魯迅先生自己的願望。

  可悲的是,與其說魯迅作品太深刻,不如說這個時代已經太局促,小到容不下魯迅。教材中,“魯迅很忙”固然不好,但不代表文學世界中“郭敬明很忙”就很好。有專家說,“讓孩子過早接觸魯迅,不如讓他們接觸宮崎駿、自然科學以及課外活動。”其實,不用專家提倡,孩子也會接觸宮崎駿和郭敬明,畢竟後者的小感覺、小情感、小品味更符合這個“小時代”的趣味。魯迅的文章不是“變征之聲”就是“風雷之文”,是“大時代”的呐喊,與“小時代”存在著天然的距離。

  從“魯迅很忙”到“魯迅很閑”,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變化快。“深刻”、“讀不懂”其實不是理由,莎士比亞高雅的古英語讓英國不少成年人也讀不懂,但並不妨礙他一直都是中學教科書中的經典。問題是,我們的教育者不會欣賞魯迅。或者說,我們的教育是應試教育而不是審美教育,即便宮崎駿郭敬明讓你抄寫一百遍、背誦一百遍也會厭倦。魯迅並非不美,而是應試教育天然有著扼殺任何美好文學的能力。

  魯迅淡出,讓我們反思教育的功能是什麼?是灌輸知識,還是授人以漁?通常人們以為,美國學生的課外生活輕鬆、愉快。相比之下,我們的孩子卻是“許三多”——書包多、眼鏡多、坐著多,精神生活“豐富而沉重”。事實並非完全如此,發達國家的中小學教育尤為重視經典,長長的閱讀書單中一般包括《伊利亞特》、《埃涅阿斯紀》、《哈姆雷特》、《罪與罰》、《紅字》,甚至有《理想國》、《獨立宣言》、《共產黨宣言》等等。相比而言,我們的教育可謂“貧乏而沉重”。教育的真義在於解放人,賦予人生智慧與理想,激發孩子愛美的本能,如果一心只想把鴨子填飽,不是魯迅不適合中學生,而是這樣的教育根本不配魯迅。

  也許不少人喜歡盛世美文,魯迅的亂世哀歌自然不受待見。但是教材之所以叫教材,正是因為其能夠教育人、引導人。教育人什麼是世界的真相,引導人追隨先賢的足跡。教材的使命在於,不迎合現世的浮躁,讓永恒的經典閃光。偉大的文學從來都是悲劇,因為甜膩膩的糖果裡面有炮彈,而咖啡與苦茶裡才有時代的風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