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鍍金時代”的馮小剛

http://www.CRNTT.com   2013-12-31 10:52:54  


 
大院子弟“馮小剛”們

黃佟佟

  “就想拍個娛樂片讓華誼掙點錢,別的真沒多想。”這是馮小剛在《私人訂制》上映前對記者說的話,“片子拍得很快”則是葛優對新片的全部評價,和往常馮氏大片上映時的賣力吆喝不同,兩位大院子弟都回避了對《私人訂制》的評價。都是聰明人,都有起碼的審美,都明白這不是部好片子,但為什麼要拍呢?

  因為要還債。馮小剛還欠著華誼幾部片,更何況2012年的史詩巨片《1942》讓華誼虧了個底兒掉。駕輕就熟的類型、默契有加的班底、植入加票房的雙重保險,錢是賺了,但差評也到達最高峰,一位和馮小剛私交不錯的記者坦言,看完片想發個短信給導演,都不知道該說什麼。

  過時的段子,支離破碎的情節,矯情的道歉,但最要命的不是這個,而是價值觀。尖銳的美國影評人、著名的《好萊塢報道者》評價馮小剛:“一度身為無人可以挑戰的中國喜劇大師,如今貢獻出這樣一部太俗氣不連貫又不好笑的喜劇,刻意的笑點和笨拙的社會評論掩蓋了本該發光的一線卡司和高昂的製作成本。第一個貪污的故事把社會的風化淪喪推到百姓身上,將老百姓不是省油的燈作為貪官猖獗的理由之一,價值導向顯得簡單可笑。”

  一直以草根自居的馮小剛在《私人訂制》裡“帶著簡單粗暴的敵意在嘲笑普通民眾”。是馮小剛背叛了群眾,還是群眾放棄了馮小剛?很顯然是前者,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馮小剛就從來不是草根—他們叫大院子弟。

“群眾裡面有壞人”

  大院子弟是出生在京城軍區大院裡的孩子,王朔的大部分小說都在書寫這個階層,上世紀90年代引領一代影視行業風騷的鄭曉龍、韓三平、姜文、葛優、馮小剛均是這個圈子的佼佼者。骨子裡的紅色讓他們對國家有一種特別的感情,這也是叛逆者馮小剛終於成為春晚導演的原因,因為他根本就和《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那些大院子弟一樣,對廟堂之上的世界充滿了向往與激情,對從前的時代充滿了懷戀。2010年,馮小剛的好友、北京新影聯院線公司老總高軍還曾在採訪中提出了一個設想:“十年後,馮小剛可能會成為國慶70周年閱兵式總導演的最佳人選。”馮小剛在書裡深情地回憶了他們大院的禮堂,他寫道:“那是一個星期六,我們在黨校的大門外聚齊,然後洋洋灑灑幾十人走進黨校的大院,繞過主樓,不約而同地向我們的禮堂走去。那一刻,我產生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好像我們沒有長大,好像我們依然是約好了一個時間,到了點,先下樓的就站在樓下扯著脖子一個一個地往下喊,凑齊了一起去禮堂看電影。”

  特殊的家庭背景讓他們比一般人更能領略外面的世界,內部電影是他們打開世界的一面窗戶,這也是他們能引領一時風騷的原因。上世紀90年代,對舊制度的嘲諷及警覺,還有對變化時代的深刻觀察讓他們成為活在浪尖上的人,但人生就是這樣,你在這個十年活在時代前列,不代表下一個十年也一樣。馮小剛們因著祖蔭和自己的聰明努力占據最大部分的社會話語權,但歲月如梭,人生如夢。當時代來到2000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他們這個角度看過去,世界已然不讓他們滿意,當年無比成功的兄弟們,有的死了有的傷了有的閑了有的頽了,在他們看來,兄弟都是好兄弟,那些栽了跟頭的兄弟們可不是因為自己有問題,基本都是讓那些壞群眾給腐蝕的,這導致了電影中第一個故事的源起。

  大院子弟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目光從來都是俯視眾生,包括王朔在內。他們出身大院,在父親母親的護佑下當兵,在上世紀的社會變革期成為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怎麼看得慣市面上張揚無比的新貴們?就像破落少爺瞧不起發了財的家奴,他們從來就仇恨那些惡形惡狀的暴發戶,這是第三個故事的源起。

  至於中間那個最長也最無聊的換血故事,幾乎可以看成是馮小剛個人的自白,帶著一股子馮氏特有的小家子氣的憤憤不平,以一個直白的故事宣洩著大院子弟們特有的憤恨和不滿。他們超前的思想在上世紀90年代並不受主流待見,到了今天占據社會大量資源之後卻站在群眾們的對立面。正如今天的馮小剛,他名利雙收卻滿腹怨言,但關鍵是,他不知怨誰—最後他拾了一個軟柿子捏,“群眾裡面有壞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