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星雲大師:佛法的真諦

http://www.CRNTT.com   2014-01-12 10:03:44  


 
參.滅諦

  解釋過了苦和集的世間因果,下面再和各位談談出世間的因果──滅和道。

  假如有人問你:為什麼要信仰佛教,信仰佛教的目的是什麼?不知各位將如何作答?如果各位問我的話,我的答案,一定會讓你們感到驚怕。為什麼呢?我以為信仰佛教,就是為了追求‘滅’。

  一提到‘滅’,馬上令人聯想到消滅、滅除、空無;而感到懼怕。佛法往往因為翻譯字義的使用關系,適得其反,使人誤解了佛法的真意,而無法接受,因此阻礙佛法的推廣。譬如四聖諦的‘滅’諦,並不是一般人望文生義的消滅、滅除的意思。滅的真意是去除虛妄分別的煩惱,而顯出真實一如的自性的意思。因此滅不僅僅消極地帶有破壞性,並且積極地具有創造性、建設性。

  所謂滅是指滅盡了貪、嗔、痴煩惱的理想境界。渴愛的欲火熄滅了,寂靜清涼的涅槃境界,才能顯現出來。大乘佛教的般若空觀,和滅相同,也是要空去我們的無明貪愛,以顯發般若智慧。講到空,有人可能會反應說:‘佛教說空,天地也空無了,人我也泯滅了,空把人陷入虛無飄渺的世界之中,空把人炸得粉身碎骨,蕩然無存,空實在太可怕了!’

  其實佛教的空,並不是虛無主義者的斷滅空,空之中涵蘊無限的有,不空則沒有,空了才能有。平時我們觀念中的有是妄有、假有,佛教的空,才是真有、妙有。為什麼明明是空的卻變成不空,滅的變成不滅的呢?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今天各位舉辦演講,首先考慮的問題是‘在哪里舉行?’,如果沒有空間,演講就無法舉辦。平常我們要把一件事辦得好,必須考慮五個項目:人、事、時、地、物。其中的地就是空間的意思,空間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事實上空間和我們的生活,如唇齒相依般,關系非常密切。譬如各位的衣袋有空間,因此可以裝納東西;錢包是空的,所以能夠儲放金錢。甚至大家的鼻子是空的、耳朵是空的、口腔是空的、腸胃是空的,乃至全身的毛細孔是空的,才能吸收空氣、攝取養份,進行新陳代謝的作用,以維系生命。假如把這些空間都堵塞起來,人類片刻也無法生存下去。因此空才能存在,空才能生有。譬如華岡這個地方,假如沒有一片空曠的土地,巍峨堂皇的學園將要建築於哪里呢?這就是所謂的‘真空生妙有’。因此‘滅’、‘空’不是沒有,滅了虛妄、空去不實,真實的妙有才能顯現。儒家的荀子主張心性的修養工夫,要做到三個步驟:‘虛、壹、靜’。平時我們說做人要虛心,才能有進步。所謂虛心,就是心要保持適當的空間,不剛愎自用、不恃才傲物,心有了空間,自然容易吸收新知,接納別人的意見,進步是不待言的。

  經上說:‘若人欲識佛境界,當盡己意如虛空。’我們每個人都看過虛空,但是誰能夠把虛空的樣子和形狀,明確地說出來呢?虛空的形狀究竟是長的?是方的?還是圓的呢?虛空遍一切處,無所不在,虛空投射在一個茶杯裡,這個虛空就是圓的;虛空呈現在長方形的盒子中,虛空就是長方形,因為虛空無相,因此無所不相。虛空是超越有無對待,無所不有的究竟常道。我們如果能把心擴大得如虛空一樣無窮無限,我們就能了解佛的境界是什麼了。

  所謂成佛,就是證悟了般若真空的實相,證悟了涅槃寂滅的真理。寂滅主要是指生死的滅絕,輪回的斷除。人由於有生死輪回,因此輾轉於痛苦的長夜;唯有將生死輪回滅絕了,才能不生不死,獲得究竟常樂。而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有欲望;因此我們想免除痛苦的折磨,根本的辦法,就是要滅絕世俗的欲望。

  各位聽說佛教要人滅除欲望,心裡也許感到很害怕,害怕世俗的欲望滅除了,就不能結婚生子、升官發財,享受人間的歡樂,這是多餘的憂慮。佛教是追求幸福的宗教,並不排斥正當的追求,佛教所否定的是對物欲的貪著無饜。其實你們各位一樣可以男婚女嫁、經商從政,過著一般的生活。在佛教裡有一位有名的維摩詰菩薩,他雖有美眷田園,財富敵國,但是卻一點也不被物欲所駕馭,經上形容他:‘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詰居士是真正做到了‘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境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