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文化極品”招魂:中國傳統文化不是器物文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26 14:41:28  


 
03 傳統文化的內核是倫理觀與家國觀

  以人為核心的倫理觀

  傳統倫理觀的核心是人,人與他人關係的原則是“仁”。從仁中推演出忠、孝、義、禮、智、信等倫理思想。許嘉璐將其稍作簡化,總結為忠、孝、仁、義、信,本質上沒有多少區別。“仁”的核心延續了孔子的說法“仁者愛人”,表現的是個人對他人的愛。“仁”的原則首先產生了愛。盡忠職守,推而廣之,為朋友謀而忠,便有了忠的含義。個人處理對社會、國家的原則就叫義。這裡的義就是盡力做好自己所在位置上能夠做的事。

  貫穿於人與家庭、人與國家、人與社會關係的是信,人無信不立,這是古代判斷人最為重要的指標。兩千年來,忠、孝、仁、義、信的倫理觀念建構了家庭倫理、國家倫理、社會倫理,變成中國人血液中的重要部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倫理觀念出現過修正或改變,但從未從中國人動脈深處消失過。晚近以來,雖然西方思潮湧入和文化運動的興起,但這些倫理觀念在中國底層社會依然根深蒂固。

  在近代,這套傳統文化的倫理觀念受到極力批判。經過幾場文化運動與政治運動的滌蕩,一些觀念受到動搖甚至改變。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通過威權體制和引自蘇聯的新型倫理對傳統以人為中心的倫理思想衝擊很大。但,隨著社會控制的寬鬆,傳統的倫理觀念慢慢回轉。從整體來看,忠、仁、信方便變得弱了些,但孝與義的觀念依然十分強烈,只是加入了很多時代的元素。

   修齊治平的家國價值觀

  傳統中國的價值觀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個人首先通過學習和思考完善自己。然後,通過自己影響身邊的家人、朋友。自己修養提高的同時,能讓身邊人的修養也提高,這就是齊家。將這套治家的倫理方法運用到國家層面,那就是治國。治國的最高境界就是平天下,即讓天下獲得均衡與平均。這一套價值觀念來自儒家,被歷代知識分子演繹成一個體系。由於承擔這套價值的更多是讀書人,所以這也成了傳統的士大夫精神。

  這套價值觀基本奠定了中國人的格局。宋代以來,傳統中國人修身的格局變得越來越大。以張載的概況最為精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千多年來,中國讀書人向來立志高遠,有種“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覺。這種士大夫情懷並沒有消失,至今猶存。

  士大夫精神隨著20世紀初中國知識分子逐漸邊緣化而形式有所改變,但實質價值觀照沒有變。今天的中國人喜歡立志,喜歡大格局,擁有天下情懷,基本上都是出於這種傳統的文化價值。這套士大夫精神與人本主義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中國人血液深處的東西。如何傳承這些精神價值,在當前社會發揮功效,是當代人要好好思考的。

  出版業制度環境差,導致市場不規範,盜版、欠款等行為泛濫,真正成功者鳳毛麟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