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奧巴馬來了,美印關係的春天來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5-01-26 07:11:54  


 
  去年6月份,雖然俄羅斯方面不太情願,但是最後還是同意了印度的《核事故安全法案》,而到了12月份莫迪高調宣布正在“考慮”由俄羅斯興建10個新核反應堆。在俄羅斯核電供應商步步推進的前提下,美國方面可以說面臨巨大壓力。在莫迪去年10月份訪問美時,奧巴馬就表示要打破核僵局,此後兩國特別建立了聯合磋商小組(Joint Contact Group),負責為兩國民用核合作鋪平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奧巴馬訪印前最近一輪的聯合小組談判並沒有按時結束,而是在最後時刻宣布延期。印度媒體NDTV的專家認為這一變化意味著美印兩國可能已經在談判中取得了關鍵突破,而這些突破將在奧巴馬到達印度以後兌現為政策成果。印度議會通過的法律不可能隨意改變,而美國核電私企也不肯冒太大風險,因此印度政府極有可能牽頭搞“核電保險池(Nuclear Insurance Pool)”,通過多家保險公司分擔核事故的賠償風險,降低美國核電供應商的負擔。早在2009年,印度政府就已經將按安德拉邦和古吉拉特邦的兩塊土地劃撥給美國的西屋和通用-日立公司用作核工業園區。如果此次奧巴馬訪印能實質推動美印民用核能合作,那麼合作成果最有可能率先出現在這兩個核工業園區。 

  此外,印度還希望能早日成為核供應國集團等四個國際防擴散和軍控機制的正式成員。在莫迪訪美後公布的“聯合聲明”中,美國表示支持印度的主張。然而,簡氏信息集團(IHS Jane’s)去年6月曾披露印度在南部邁索爾地區(Mysore)進行秘密鈾濃縮活動,並有可能製造大量熱核武器。雖然印度政府出面否認,但是國際社會對印度的疑慮並沒有消退,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如果再一次強推印度進入核供應國集團就會冒很大的信用風險。因此雖然奧巴馬表示支持印度,但是實質支持的力度究竟有多大我們就要看他此番在印度的表態。 

戰略關係 

  在莫迪上台以前,美國和印度的戰略關係一直在“改善-低谷”的波動循環中徘徊。造成這種困局的核心動因在於兩國對世界格局的看法大相徑庭。用美籍印度裔專家阿什雷·泰利斯的話說,“美國是從一個支配性大國的優勢地位看待國際政治,並且仍然決心維護其優勢。而印度則站在弱勢國家的角度,希望有一個對其有力的多級體系。”由此可見,兩國之間的核心矛盾在於美國的“強勢”和印度的“自主”。印度的這種特立獨行的態度與其低效的官僚機構、遲緩的政治決斷,以及冗長的決策過程交織在一起,使得印度在美國對其示好時難以做出對等的回報;而位居強勢地位的美國雖然可以勉強“以強伺弱”,但在面對印度的無動於衷甚至“忘恩負義”就常常失去耐心,使得兩國關係急轉直下。負責涉印事務的美國官員和政客可以說“屢受挫折”,比方說當年負責美印核談判的副國務卿塔爾伯特(Strobe Talbott)甚至直言:“美印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盟友。” 

  然而在莫迪上台以來,美印在戰略關係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進展,“改善-低谷”的波動循環有望被打破。2015年6月,為期十年的《美印防務關係新框架協議(New Framework for the U.S.-India Defense Relationship)》即將到期,而在莫迪去年訪美後兩國已經同意將該協議再延長10年,這項協定極有可能成為今後美印戰略關係的基礎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雖然美印關係前幾年出現了嚴重的波動,但是美國對印軍售異軍突起,銷售總額已達百億美元,現在美國已經取代俄羅斯成為印度最大軍火供應國。而根據簡氏防務周刊的數據,印度2013年從美國進口了19億美元的軍火,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客戶。美印之間日趨緊密的防務關係反映出的本質其實是兩國戰略關係的深化,這不由讓人想起冷戰後期的中美關係:雖然當年中美之間有巨大的意識形態和社會經濟差異,但是由於共同面對來自蘇聯的戰略壓力,兩國在缺乏互信的情況下,用軍備合作牽頭拉近了戰略關係;而美國和印度之間雖然有尖銳的“強權”和“自主”之爭,但是共同面對崛起的中國,也會自然而然產生戰略親近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