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李登輝究竟想把台灣推向何種境地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07:07  


 
  韋伯的“中國模型”

  李登輝1923年出生在台灣北部的淡水小鎮。在這次演講中,他說他自己接受過“完整的日本教育”,從少年時代到高中時代,“有機會廣泛接觸各國古今先哲的典籍和言論”。後來到京都大學求學,“光復後回到台灣,成為一介研究農業經濟的學者”,這樣的教育背景限縮了他對社會科學知識的探索,反倒深受當時盛行於學術界的五四時期意識型態的影響。他所提倡的“託古改新”也充滿了“反傳統主義”的色彩:

  戰後統治台灣的國民黨“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而且,“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歷史從皇帝以降的夏、商、周到明、清一脈相承的帝國體制。這個體系被稱為“法統”,是正當繼承政權之意。這個法統之外,就是化外之民、夷狄之邦。五千年歷史的中國就是“一個中國”的歷史。

  而且,這些帝國都一樣必須修正託“古”制度這種“託古改制”的思想。現在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中國五千年歷史的延伸,在我們看來,中國只是進步與退步的不重復的政體。所以,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以中國為模型提出“亞洲式發展停滯”的理論,並非沒有道理。

  李登輝提到的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1864-1920)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1858-1917)、馬克思(Karl Max,1818-1883)並稱為古典社會學三大家,他一生治學的主要旨趣,在於探討:“近代資本主義興起”的原因,並試圖用近代歐洲基督新教倫理和理性主義興起的辯證性關係,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其名著《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Weber,1930/1992),韋伯認為:基督新教對於合理性的追求是產生資本主義的文化因素。為了支持這樣的論點,他又從比較宗教社會學的觀點,發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包括《儒教與道教》,《印度教與佛教》以及《古猶太教》,他認為其他宗教的“經濟倫理”不像基督新教那樣與資本主義相契合,所以無法產生近代西方理性的資本主義。他原本還計劃討論回教,但宏圖未成,即已去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