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現場:學者析台當局“去中國化”惡果

http://www.CRNTT.com   2017-12-30 00:14:57  


中華文化復興在理黨主席梁筱娟。(中評社 蘭忠偉攝)
 
  佛光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少數民族文化與傳播研究中心主任黃東秋指出,對於人類來說,“文化”,是無法割舍的根,“族群語言”更是一個民族存在的主要保護資產,近百年來台灣原住民各族族語及文化快速且全面的流失,嚴重威脅了族群的存在性。他認為:“要改變台灣原住民族的結構,必須恢復傳統原住民族人原有的質量,貢獻己力於台灣之美的展現”,語言文字化有助於其創新能力來突破當下的困境與危機,讓不同族群皆能夠深切體驗“千錘百煉”的原住民族語言文化內涵。

  黃東秋表示,多族群是台灣社會重要的資產,代表著多語言、多文化、多智慧,是文明社會的象徵。這些無價資產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所有居民共同享有的,因此保存並發揚資產的多樣化是每個人的權利與義務。

  新北市永和區少數民族協進會理事長楊宗誫說到,自70年代末開始,由於經濟與政治的拉力,同時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都市包括:北部核心城市、中部台中、南部高雄等主要發達地區,需要龐大的勞動力與服務人力,使許多台灣少數民族離開傳統部落居住地,遷移到大城市中發展,自此,已有三代甚至四代人長期居住城市發展,在前兩代的遷徙甚至戶口紀錄是不完整的,因為多數的戶籍仍設在原鄉,代表著落地深耕的不確定性,這種比例超過50%,直到家族完整遷徙甚至在都會區成立新的家庭,第三代與第四代才有完整的都會設籍,在90年代末開始爭取了相應的族人的福利,1996始成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都會的族人慢慢開始接觸都會生活政務條件爭取,先前以仿效漢族同胞與大陸城市間的同鄉會模式,比如寧波同鄉會等,建立旅北等概念的、族群分呈的聯誼組織,有以部落、以村區、以縣等型態為題,率先運作的以阿美族人及東部的村落為多,在旅北同鄉會成立後,各大城市地區也開始凝聚組成城市形態組織,也就是目前的城市區域形態的原住民族協進會。
  
  從原本的少數管理,變成重點的少數發展規劃與關注,隨著逐步的勞動力入駐轉變成家庭落地,甚至是與都會群體融合和競爭,台灣少數民族變成都會人口的新成分,原本同化於漢族社會中的民族血液,又因為社會的變化遷移回來,新的居民,有新的課題。

  楊宗誫表示,大陸開放民族工作已經30年的經驗,但對於原鄉與都會的差距了解甚少,部落的課題不是只有原鄉的發展緩慢,龐大的群體已經進入都會落地,根據數據目前的都市原住民人口已經超過總體人口50%,以最大的桃園為例,占全國都市原住民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阿美族3萬3千人最多,其次是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桃園原住民族政策除關心復興區8千多名原住民外,依比例更重視都會區原住民族發展特色。

  他認為,當下兩岸交流頻繁,民族課題的觀點除了以原鄉角度,更應該深度探討都會族人的想法,並以都會青年為交流橋梁,進行資源整合與有效就學就業的互動,讓都會備受壓力的青年有一個新的前進思路,受較高教育資源的都會青年更符合大陸發展迅速的腳步,關注都會成長,就是關注部落發展思維的頂層菁英,也是未來政策支撐的規劃團體,望都會原住民的各項發展可以穩定蓬勃,為兩岸民族事業建立友好橋梁,新一代的都會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兩岸協作的優惠與幸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