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中慣例行為解讀

http://www.CRNTT.com   2018-11-11 00:20:28  


 
  台灣民眾往往缺乏對大陸直接和全面的瞭解,長期以來也看到了兩岸用行政性慣例行為解決兩岸問題的常規方式,已經形成了“大陸的一切舉動都是北京政府行政性慣例行為”的慣性思維,自然比較容易接受媒體和名嘴們對大陸的惡意抹黑,曲解大陸對台釋放的種種善意。社會經濟性慣例則能較好地化解這一困境。

  社會經濟性慣例往往能把“情”與“理”進行辯證統一,既能擺事實、講道理,又能便宜行事,兼顧情分。例如,在討論關於北京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台北提出的“新南下政策”之間的關係時,有人就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大陸應不應該讓台灣的“新南向政策”也搭上“一帶一路”倡議的順風車呢?直接回答的結果都是令人尷尬的:如果不應該,那麼表示大陸對台灣的不友善,台灣經濟未來的不景氣可以全賴成是大陸的惡意打壓,同時,習總書記在“一帶一路”倡議高峰論壇上所說的“歡迎世界所有人都來搭‘一帶一路’的順風車”就成了空話;但如果應該,那麼台灣可能會解讀出台灣從“一帶一路”中所獲得的好處是應該的,是理所當然的,之所以能獲得這些好處應歸功於“新南下政策”而不是大陸,從而這成為了民進黨謀求連任的“偉大功績”和推進台獨的“有力證據”。事實上這個問題根本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因為在社會經濟性慣例中,搭便車沒有應該不應該之說,衹有願不願意和能不能夠的問題,願不願意是於情,而能不能夠是於理。台灣願不願意搭“一帶一路”的便車?如果願意,那就承認了台灣未來預期收益是源於大陸的善意,而不是民進黨“新南下政策”的英明;如果不願意,那麼未來台灣經濟的不景氣自然不能怪罪於大陸的惡意打壓。同時,即使台灣口頭上表示願意搭便車,還要看台灣企業是否具備搭便車的客觀條件——同等條件下給予台灣企業更優惠的合作待遇是可以接受的,但與外國競爭者存在明顯的條件差距,台灣企業自然不能搭便車了。因為中國企業不可能因為台灣因素而無原則地破壞市場的“三公”原則,這是比兩岸慣例更大的共同慣例。

  事實上,北京強調政府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要搭好台,企業才是唱戲的主角;與此相類似的,台北也強調企業要主動走出去,擴大向東南亞和南亞的貿易和投資,政府會動用有關資源進行全力支持。兩岸都不約而同地把企業放到最主要的位置,而讓政府作為一種支持,這不是出於默契而是由於這種行為符合經濟發展的慣例。當這種共同慣例結合在一起時,兩岸共同利益也就自然聯在了一起。

  社會經濟性慣例的引入,會使得兩岸民眾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雙邊共同“情理”上。台灣 “小確幸” 的思潮,在當前世界格局紛繁多變的背景下,衹能是一種烏托邦。因為從理上看,多變的世界格局孕含著機遇與挑戰,預示著未來更為激烈的全球競爭,偏安一隅而自求多福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從情上看,簡單明快的生活固然具有吸引力,但這種短時間的歡愉後面是長期精神上的空虛與頹唐。用行政性慣例行為去干預台灣年輕人的思想行為是幾乎不可能的,但社會經濟性慣例能通過現實的點滴變化慢慢讓台灣年輕人認識到年輕人更應該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並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努力。當前越來越多的台灣年輕人湧入大陸求學就業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兩岸年輕人之間已經逐漸形成了共同“情理”和共同慣例。所以,社會經濟性慣例的普及會給兩岸民眾帶來認同感和信任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