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中歐合作 不必非美即中

http://www.CRNTT.com   2021-05-25 00:03:50  


 
  一、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出現變化,中歐合作進程受阻

  2021年3月以來,歐盟對華採取了一系列態度強硬的行為,雙方之間的經貿合作與意識形態紛爭交織。儘管中歐在政治制度、戰略選擇等方面上存在矛盾,但這並不意味著歐盟對華政策出現根本性的轉變。事實上,自2019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歐中戰略前景》這一對華政策文件、將中國首次定位為“談判上的合作夥伴、經濟上的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以來,中歐關係就從快速發展期步入深度調整期,呈現出不同領域不同政策且變化頻繁的複雜特徵。歐盟既希望在經貿合作、全球治理等方面與中國形成多邊主義夥伴關係,又堅持自身在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方面的價值觀利益,導致雙邊關係一直處在合作與分歧共存的複雜狀態中①。而當下,中歐關係中的消極一面頻繁顯露,主要有來自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對外政策的調整是阻礙中歐合作的主要變量。由於對多邊主義立場的回歸以及對跨大西洋關係的修復,拜登政府將在在氣候變化、核武器等國際問題上重回國際合作的傳統路徑,注重與盟友的政策協調;在經貿領域上,拜登政府也會力圖推動國際經貿關係回歸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與經濟合作機制之中,重新引領國際體系的塑造與國際秩序的建構。這與歐洲秉持的“國際主義”“全球化”等價值觀保持一致,縮小了特朗普時代美歐在踐行國際規範方面的分歧,提升跨大西洋關係的向心力,為美國拉攏歐盟以“人權問題”“安全威脅”等理由對華實施制裁、製造中歐關係波折帶來機會。

  儘管中歐在某些領域上存在共同的經濟利益,但美歐同為西方發達經濟體,對於中國崛起引發的權力格局變動與國際經濟競爭,採取對抗中國的共同立場維持西方的優勢地位,阻礙中國在國際供應鏈、價值鏈中的向上轉移。因此,歐盟雖然在部分領域中推進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投資,但整體上熱情有限,會在中國的廣闊市場與美國的資本技術優勢、中國的新興產業與西方傳統的制度性權力尋求再平衡,對中歐合作形成阻礙。

  其次,中歐在經貿領域相互聯繫程度的日益加深與務實合作的推進,為雙邊關係提供了積極的結構性因素。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全球經濟的衰退,中國與歐盟在雙方都為了全球公共衛生的治理、多邊主義國際秩序的維護作出重大貢獻的基礎上,繼續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等經貿領域推進了一系列互利互惠的雙邊合作,並於2020年12月30日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抗疫合作增強了雙方的政治經濟互信,中歐雙邊經貿關係也得到深化②。2020年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且雙方互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對象國;歐盟對華進、出口商品總額高達3835億與2025億歐元,較2019年分別同比增5.6%、2.2%,對維持疫情期間的社會穩定、促進經濟恢復具有重大作用③。

  雙方在經貿領域的關係深化意味著歐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持有的態度,以及面對中歐分歧採取的手段將不會與美國完全保持一致。歐盟本質上希望將中國吸納到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經濟秩序中,而不是完全加入美國的反華聯盟,將中國排除在國際供應鏈、價值鏈之外。德法領導人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堅持獨立的對華政策。因此,歐盟雖然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等與中國長期存在差異的領域挑起紛爭,但其政治表態含義大於經濟制裁效力,中歐關係不會迅速交惡。④中國與歐盟在經貿領域的共同利益仍然是促進雙方保持相互尊重、推進雙邊合作的有利因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