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近代中國企業家留下的精神財富

http://www.CRNTT.com   2009-05-03 12:16:55  


 
  現在很多人只知個“紅頂商人”胡雪岩,外加李嘉誠、馬雲等當代巨子發跡變泰的故事。機場書店賣的多是厚黑學、公關術等關於權謀的、給想一夜暴富的人看的速成教材。20世紀上半期盧作孚那樣的大企業家被我們遺忘了。他們和他們的後人經過了興無滅資時期的磨難,至今也沒有完全得到公正評價。你知道盧作孚1952年為什麼要自殺?我們可曾問過張謇、範旭東、榮德生這些20世紀上半葉著名的民族工商業巨人,在“文革”中都被掘墓曝屍,這是為什麼?這是中華民族的傷痛和恥辱,我們反省了嗎,洗刷了嗎?

  在理性思考的層面,我們要實現民富國強的目標,希望財富湧流,講“財富精神”,離不開財富精神的載體,即創造財富的人,包括科技工作者、勞動者,特別是企業家,離不開發育財富精神的制度環境。

  這里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全社會怎麼看待財富和企業家,這關乎社會認同,關乎社會價值觀,反過來又構成對大衆的激勵和“導向”。平心而論,我們的社會上現在確有很強的“仇官”和“仇富”心理,事例就不用舉了吧。“仇官”與擬定的論題無關且不談,“仇富”是既有歷史傳統更有現實緣由。所謂“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無商不奸”等俗諺,正是中國古代統治者將商人列入“四民之末”的社會道德輿論基礎。盧作孚、冼冠生等一衆企業家自殺於上世紀50年代,那是發動群衆搞“階級鬥爭”的結果;而“等貴賤”、“均貧富”則是中國古代和當今許多對貧富兩極分化心懷不平的人們,共同的訴求。要求公正分配社會財富,對巧取豪奪特別是靠以權謀私、權錢交易暴富者不滿,希望縮小過分懸殊的貧富差距,這個願望本身沒有錯,但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仇富”,甚至敵視那些靠智慧和能力創造財富的企業家,其結果是可怕的,至少會造成玉石俱焚,妨害社會財富的積累。

  二是企業家怎麼看待財富和企業家,什麼是企業家精神?這關乎企業家的自我定位和價值確認。企業家是創造財富多的人,而不是占有財富多的人。怎樣創造,擁有財富之後如何支配,需要體認,也需要精神資源。中國古代有精神資源,比如公認的不能“為富不仁”,既指聚集財富的過程要合乎規則和道義,也指作為富人應該樂善好施,回饋社會。上世紀那些優秀的中國企業家則可以為我們提供現當代的精神資源。

  三是國家制度怎麼對待和引導創造財富。中國近現代企業的發展經歷了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民辦、“公有”企業一統天下,國有民營多元并存等多種模式的實驗。如今,按照郎鹹平的說法,是國有和民營的二元企業體制,重官輕民。回顧上世紀前半葉中國民族企業的成長史,可以給我們有益的啓示。今年“兩會”前夕,溫家寶總理答網友問說,“應對這場金融危機應該推動民間資本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這是一條重要的措施。”發展民營企業并非渡過難關的權宜之計。本來,2006年國務院就頒布了發展非公經濟的36條,可惜執行起來阻力太大,積重難返。

  總起來說,公正評價20世紀的中國企業家,鑒往知來,還歷史一個公道,是價值觀的矯枉,也是社會發展路標的矯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