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南疆“特區”

http://www.CRNTT.com   2010-06-30 12:26:55  


 
幹渴的熱瓦克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9日09:37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幹渴的熱瓦克

  每月增加的幾元錢電費使日加夫降低了使用洗衣機的頻率,他家對現代生活的第二次嘗試遇到了挫折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山旭、劉宏鵬 | 新疆和田報道

  從托克提.日加夫家出來,左轉走上四五百米,就是被稱為熱瓦克的一片沙丘。前幾年縣旅遊局在這裡立了一塊無字石碑,使小城策勒的蒼涼歷史更加具體化。

  和田地區的策勒縣,一個因沙聞名的地方。流傳廣泛的說法是,縣城在歷史上曾因風沙三次搬遷。雖然還沒有文字證實這一說法,但大多數人相信熱瓦克的沙子下面就是上一次廢棄的縣城。

  作為一項創舉,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策勒人用了不到20年時間實現了“人進沙退”——日加夫一家現在居住的地方,就曾是滾滾黃沙。

  不過,在水利欠賬逾百億人民幣的情況下,阻止沙丘的侵襲已使策勒筋疲力盡。《瞭望東方周刊》了解到,南疆三地州需要大約1500億元資金才能有效改善水利問題。地方官員稱,這是整個地區實現超常規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缺水問題的背後,是南疆地區沉重的人口負擔。在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已降至千分之五的情況下,南疆地區的數字一直保持在1%以上的高位。在傳統思維的影響下,人地矛盾使缺水問題更加突出。

  “我們希望能在10年內逐步彌補歷史欠賬,這樣策勒才會得到真正的發展。”策勒縣水利局局長王軍對本刊記者說。

  從沙裡搶下土地

  熱瓦克在維語中是宮殿的意思。67歲的日加夫說,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這裡有一座地下城市。

  那時,日加夫還住在幾公里外的策勒河邊,熱瓦克的沙包也比現在高。他偶然會來這裡撿一些瓦片和古代錢幣回去玩耍。一路走過來,他可以感到風沙從一望無垠的塔克拉瑪幹沙漠迎面吹來,直撲自己的家鄉。

  策勒是大沙漠邊緣綠洲中的一個。在塔克拉瑪幹周圍,由於天山、昆侖山的山前降雨和雪山融水,洪水攜帶風化物在山前不斷堆積形成三角洲。因此,從沙漠西北面的阿克蘇,到西面的喀什、南邊的和田,一直到東北面的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形成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綠洲。

  最大的綠洲上坐落著喀什、和田這樣的城市,略大一點的是縣城,小一些的則是鄉鎮。

  大大小小的綠洲如同一串項鏈被315國道串起,策勒就在最中間。從哈密吐魯番盆地吹來的東北風,以及從阿克蘇吹來的西北風,堂而皇之地把沙子搬運到策勒,使它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被浮塵和沙塵暴所籠罩。

  幾千年來沙丘不斷南壓,使綠洲一個個消失,如今只剩下昆侖山前的狹長地帶。上世紀80年代中期,流沙推進到距離策勒縣城不到2公裡的地方。

  策勒縣策勒鎮的農民日加夫在1967年由政府組織到熱瓦克附近開荒。那時由於沙丘的侵入,原住戶陸續搬走。“我們從策勒河運水過來,第一年開的地,第二年又被沙子蓋上了。”

  最後還是來自昆侖山的水挽救了黃沙迫近的縣城:人們將洪水引到綠洲邊緣擋住沙包,然後利用這個喘息之機種植林木。在拉鋸戰般的治沙之後,沙塵明顯減少,人們還可以驕傲地宣稱能從“沙中拿地”。

  上世紀80年代末,日加夫終於在黃沙退出後的土地上蓋起了房子。很多年里,他和其他農民一樣在自家院旁挖個大坑,春天洪水下來時把大坑灌滿,用於未來幾個月的飲水和澆地。大坑水幹之日,就是斷水之時。

  日加夫家的通訊地址就是策勒縣策勒鄉治沙站---因為這塊土地是從沙裡來的,還不屬於任何村落。

  這就是策勒人曾經“戰勝自然”的故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