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論壇:台灣歷史課綱 涉大是大非

http://www.CRNTT.com   2010-12-26 00:14:00  


 
  事實上,改變台灣青少年的歷史認同與國族認同,從小學歷史教育即已著手,現在已經達到目的了。通過歷史教育,讓青少年意識到台灣史是我們的歷史,中國史是中國人的歷史,進一步意識到:我們是台灣人,台灣的歷史才是我們的歷史。在本質上,這已經不是教育改革,而是“國族認同”的改造了。

  “95暫綱”實施3年後要正式推出的“98課綱”。與“95暫綱”沒甚麼分別,仍然是台灣史一冊、中國史縮減為一冊,繼續把這歷史認同問題推行下去,:而且更透過“審查”制度,規定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凡是有“中國”字樣,都不准用“我國”,例如“我國偉大的詩人李白”要寫成“中國偉大的詩人”,李白是偉大的詩人沒錯,但不是“我國偉大的詩人”;現在還有一批隱形人,專門檢查網路文字,一看到你用“我國”,馬上告訴你寫錯了,要用中國,不能用“台灣光復”要用“終戰”,而且也不能用“中英鴉片戰爭”,要用“清英鴉片戰爭”,意思是清國與英國的戰爭,類似這些動作,無非要你在思想上脫離中國意識。

  這些大體上都很成功,因此我深感“歷史認同”的重要。有同樣的歷史認同,要分裂成不同的國家比較難。中國歷史上的分裂最後大多復歸統一,應與歷史認同有關係;歷史上所謂的五胡亂華,五胡最後認同中國歷史,他們也認為黃帝、孔子是他們的祖先,意識上改變了,因此也就融合為中國人了。因此,我認為有歷史認同才能決定民族的認同,進而有國家的認同。我曾寫過一文《歷史認同與民族認同》(刊予《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第3期,北京語文大學),表達我上述心得。

  日前中評社記者訪問我,我就談到這個問題,台灣在教育上既然不讓青少年認同中國歷史,那就是不想走統一之路!那篇報導標題是記者幫我加的《不認同中國人 統一大障礙》。如果人人都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如何能達成中國的統一?

  我前些時看到一則報導,不能無感:台灣有6個小朋友今年(2010)8月到北京比賽籃球,如果贏的話可以免費到美國去看NBA比賽;這6個小朋友是台灣選出來的好手,到北京一下飛機就跑到外國人的通關入口,結果領隊把他們拖到本國入口。而小朋友比賽打贏了,取得到美國看球賽的資格,他們很高興去遊覽長城;爬得很累,這幾個小朋友爬上去以後說,爬一個長城這麼累,我們將來怎麼跟中國打仗?這些小朋友現在就有潛意識敵視中國到這樣子了,將來20多歲到30歲將是如何?這不是歷史教育的影響所致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