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1918年的某一期《東方雜誌》轉載了日本雜誌中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引用了辜鴻銘的大量言論。而就在前一年,辜鴻銘參與了張勛複辟活動。於是陳獨秀以此為借口,發表文章攻擊《東方雜誌》為“複辟”張目。當時中國人對袁世凱和張勛“複辟”帝制記憶猶新而且深惡痛絕。在這個時候,陳獨秀將“複辟”這頂沉重的“黑帽子”扣在《東方雜誌》頭上,具有極大的殺傷力。

  陳獨秀的文章一出,《東方雜誌》的聲望大跌,銷量也大受影響。《東方雜誌》的很多老讀者,老訂戶,不再訂閱了,轉過來訂閱《新青年》。商務印書館只好降價促銷,最後不得不撤換主編。在這一過程中,《新青年》雜誌很快取代了《東方雜誌》在全國知識界獨占鰲頭的地位。

  除了陳獨秀“自我炒作”外,還有一件事,也大大擴大了《新青年》的影響。

  這件事發生在“五四”運動前夕。當時有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叫林琴南。這個人到晚年,思想相當保守。他對《新青年》雜誌發表的激進言論十分看不順眼,於是就想方設法攻擊《新青年》。最初寫小說諷刺,後來直接寫信責罵。由於林琴南名氣很大,他這一罵可不得了,引起了新聞媒體的高度關注。新聞媒體競相報道的結果是,《新青年》越挨罵,越出名,銷量迅速攀升。新文化也開始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新青年》影響擴大,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也就是趕上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

  為什麼說“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對《新青年》擴大影響有很大的幫助呢?這裡不說別的,僅舉白話文為例。

  胡適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新青年》雜誌自1916年就有意主張白話文,但白話文真以“一日千里”之勢傳播,是1919年以後。白話的傳播遍於全國,與1919年的學生運動大有關係。因為“五四”運動發生後,各地的學生團體忽然辦了約四百種白話報刊。這樣一來,《新青年》提倡的白話文,迅速在全國傳播開來,並且發展成為一場全國性的新文化運動。

  上面我說了這麼多,意思是新文化運動的形成,有一個相當長的醞釀過程,並不象我們過去所說的那樣,1915年《新青年》雜誌一創刊,新文化運動就開始了。事實是,在1918年以前,《新青年》雜誌基本上是孤軍奮戰,還沒有形成為一場運動。新文化運動的真正形成,應該是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以後的事。

  當“新文化”真正被“運動”起來後,“新文化運動”這一概念才應運而生。“新文化運動”這一名詞,大約在五四運動之後半年內逐漸得以流行。

  對於這一名詞的來歷,魯迅曾有過解釋。1925年11月,他在《熱風.題記》中說:五四運動之後,革新運動表面上“頗有些成功,於是主張革新的也就蓬蓬勃勃,而且有許多還就是在先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們,但他們卻是另起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名目:新文化運動。這也就是後來又將這個名目反套在《新青年》身上,而又加以嘲罵譏笑的”。依照魯迅的說法,“新文化運動”最初實出自譏笑、嘲罵《新青年》的人之口。雖然如此,陳獨秀顯然坦然接受了。而胡適最初稱“新文化運動”為“新思潮運動”,是否有意回避“新文化運動”這一稱呼則不得而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