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http://www.CRNTT.com   2011-03-30 14:03:02  


 
  於是我回過頭去尋找他們的依據。經過反覆尋找之後,我發現,幾乎所有教材和研究論著中,凡是談論五四新文化運動,必談《新青年》雜誌;談到《新青年》雜誌,必提“民主”與“科學”;提起“民主”與“科學”,必引用陳獨秀一篇文章中的一段話。這篇文章是陳獨秀發表在《新青年》雜誌1919年1月第6卷第1號上的,題為《本志罪案答辯書》。

  這篇文章並不是《新青年》雜誌的創刊詞,也不是雜誌發表的一篇宣言。實際上是陳獨秀為回應當時反對《新青年》雜誌主張的人而寫的一篇答辯書。後來被歷史學家反覆引用的,是下面這段大約200字的話:

  本志同人(也就是《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和作者),本來無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和賽因斯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

如何解讀陳獨秀的這段話呢?

  自1915年《新青年》雜誌創刊以來,發表了大量批判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和儒家文化的文章,另外,還大力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思想觀念非常激進。這樣一來,遭到一批觀念保守的知識分子的批評。陳獨秀為了回應那些人的批評,就寫了這篇答辯書。答辯書中,陳獨秀必須為自己尋找一個連保守派也無法否認的理論依據,去抵擋對方的攻擊。於是,陳獨秀就將“民主”和“科學”搬出來。在當時的中國,“民主”和“科學”是沒人敢批評,敢反對的。1923年,胡適就說過這樣一段話:

  這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和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他表示輕視或反對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

  胡適講的雖然只是“科學”。實際上,當時“民主”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與“科學”相似。大約從清末洋務運動開始,“民主”與“科學”就逐漸受到中國人的信仰和推崇。到五四時期,“民主”與“科學”的神聖地位已經完全確立。正是在這樣一種語境下,陳獨秀才敢向那些批評《新青年》的人“叫板”說:

  誰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民主與科學,才算是好漢!

  所以我說,“民主”與“科學”只不過是陳獨秀的擋箭牌,並不是《新青年》雜誌具體提倡的思想主張。早在清末,“民主”與“科學”的觀念,就得到知識界的反覆倡導,到五四時期,“民主”與“科學”已經成為知識界的主流話語,得到大多數中國讀書人的認同了。《新青年》雜誌如果僅僅是將“民主”與“科學”老調重彈,就不會驚世駭俗。所以《新青年》雜誌很少發表文章討論“民主”與“科學”,也就在情理之中。

  那麼,《新青年》雜誌的哪些主張受到當時人的較大關注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