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喬良:中國海洋利益需要航母

http://www.CRNTT.com   2011-06-20 14:17:13  


 
  喬良:航母實際上就是海上的移動機場,它本身有很強的攻擊能力,同時也有很強的防護能力。美國的航母都是核動力航母,排水量最小的也有八九萬噸,最大的有12萬噸左右。可即使是這麼強的攻擊力,對於別的任何一個大國來說,也不算什麼。實際上,現在的很多大國,包括中國,都有建造航母和擊沉航母的能力。為什麼美國對中國建航母和擁有反航母導彈的傳聞這麼在意?因為我們擁有這兩樣能力後,也就削弱了它的威懾力。比如俄羅斯,正在重新崛起,也在建造自己的航母。航母在今天的意義,與其說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不如說是一個國家的形象工程。

  當然我不否認在和平時期,航母是一個國家的利器和軍力的象徵。其實它的象徵意義甚至比實際功效更大。美國的航母是用來作戰的,與美國相比,其他國家的航母幾乎都是用來炫耀武力、或者說展示國家形象的。真正到了戰場上,哪個國家能承受航母被擊沉的恥辱?別說我們國家不能承受,美國也同樣不能承受。

  美國前段時間在黃海一帶進行軍事演習,它的“華盛頓號”航母進入黃海,其實從國際法和海洋法的角度看,是無可厚非的――黃海12海裡以外是公海,在公海演習,只要提前宣布,其他國家也無奈。很多中國人很憤怒,其實只是對美國人意圖的一種憤怒。但是我敢斷定,美國人只敢在那兒演習,卻決不敢在那兒作戰。如果美國真正到黃海這個口袋形狀的海域作戰,它的全部寬度不到1000公裡,在這麼狹窄的地幅內,無論是中國還是周邊大國,包括俄羅斯甚至日本,都有在這個海域擊沉航母的能力。誰願意把自己的航母放到這只大口袋裡,讓它有去無回呢?美國也不會願意,它對這一點也很清楚。這也是美國高級將領不斷對中國擁有反航母導彈放狠話的原因。

  其實黃海早已過了大海戰的歲月。在巨艦大炮時期,這裡是很好的作戰海域,但是在日俄大海戰之後,這個地方已經不可能再爆發大的海戰了。到了導彈時期,敵對雙方更是用不著艦炮去追逐打擊對手,用導彈就可以擊沉海上的任何目標,你放個航母進來想幹什麼呢?難道想給對手當活靶子不成?當時中國人的氣憤大多是源於對軍事不了解,同時也覺得沒面子。

  美國人說了,你也可以到我們那兒去演習,這麼說也是因為知道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隨著中國國家利益的延伸,海外利益的需求越來越多,毫無疑問需要護航能力和大洋深海作戰能力,目的就是要保障海上資源獲得的安全性,這就產生了新的國家安全概念。中國在和平時期獲得海上資源,需要足夠的海上護航能力。另外,作為一個處在上升過程中的大國,也需要以此宣示一種形象。從這些意義上講,中國需要航母。

  航母與深海戰略

  三聯生活周刊:中國要不要發展航母已經討論很多年了,主要有哪些爭論?

  喬良:對於是否要發展航母,當時主要有幾種看法:第一種是認為中國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禦”,所以不需要航母這樣的攻擊性武器;第二,當時中國的海外需求沒有今天這麼強烈,所以暫時用不上;第三,認為發展航母還不如發展其他武器,因為其他武器變現很快,很容易看到效果,而航母的建造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建成之後適航、訓練、成軍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差不多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中國人當時沒有這份耐心;第四,上世紀80年代,美國當時的國防部長溫伯格說過,航母就是未來戰爭中浮動在海上的活“棺材”,認為它已經過時,這種觀點對中國也有影響。

  今天看來,盡管航母的過時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它還是有作用的。因為航母是和平時期的利器,可以有力地維護國家的海外利益。特別是世界上大部分國家還不具備擁有航母的能力時,擁有航母,就對這些國家實際上擁有了一種戰略威懾力。

  三聯生活周刊:當時沒有發展航母的主要原因是技術能力還不夠?

  喬良:如果只是建造航母的一個“殼”的話,那很容易。但是要把全部航母作戰系統都成龍配套的話,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巨大的系統工程。現在有一些人喜歡說“當時做了會如何如何”,但是,第一,歷史是不能假定的;第二,我認為中國當時沒有這個能力。一艘航母和一支航母艦隊的建成,其實是對整個國家所有水平的一個考驗,包括資金能力、資源能力、設計能力、材料工藝等等,所有都在其列。如果當時做了這件事情的話,我估計水平也就和今天的印度差不多。有些技術肯定不過關,一個是艦載機,沒有人會給你;另外動力技術是否適用於航母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建造30萬噸級的油輪,但未必就能建造六七萬噸級的航母,因為航母是用來作戰的,與油輪的性能和功用不可同日而語。不要說還包括作戰指揮、控制數據鏈,包括與之配套的驅逐艦、護衛艦、潛艇、艦載防空導彈、預警機、偵察機等,所有細節都要考慮,難度相當大。

  從我的角度看,要說錯過,中國不是錯過了航母,而是錯過了發展大飛機的機遇。上世紀80年代末的時候,我們已經建造出了大型飛機的樣機,可是最終還是把它放棄了。因為當時有些帶主導性的意見認為,造飛機不如買飛機,買飛機既產品成熟又價格便宜,買過來就能用,而且安全。我認為這是一種短視,也是非常可惜的。因為當時我們的航空技術就要面臨突破了,最終的放棄就等於耽誤了中國大飛機乃至與之相關的整個高技術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進程,這確是一個遺憾。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