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非洲並不是“無盡凄慘的大陸”

http://www.CRNTT.com   2012-03-13 13:25:22  


 
  國際危機團體的金伯利•阿伯特2009年在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講述了2005年《夜線》(注:美國廣播公司一檔夜間時政類節目,類似央視《焦點訪談》)的一期關於烏幹達的節目是由阿伯特所在的非政府組織製作並資助的。該組織由盧旺達飯店的明星、演員錢德爾負責。阿伯特引述《夜線》節目主持泰德•科博爾的解釋:“錢德爾希望他的妻女能夠切實感受到非洲廣泛存在的困苦。國際危機團體希望公開烏幹達發生的事情,而我們,說穿了無非是希望以盡可能少的成本給您提供一個報道。”阿伯特認為,“這種形式的合作如今在全國的紙媒和電子媒體的新聞編輯部中均有發生,儘管許多人並不願意公開談論。”

  丹尼爾.迪金森曾任BBC的記者,如今是一名歐盟在內羅畢的宣傳官員,他知道技術和經濟條件對關於非洲第一手新聞素材的重要性。“過去五至十年的最大變化是互聯網的擴張“,他說,“記者們必須在金融危機報道之外喂飽這些動物(互聯網),於是日益增加的國際新聞采納了我們提供的內容”

  本.帕克是聯合國合作與人道主義事務下的一個新聞機構IRIN的聯合創辦人,非常羨慕迪金森的成就,因為“他撰寫的報道都是他一個人獨自采編的”。IRIN許多關於援助機構的稿件被引用。“西方媒體不會原文照登我們的稿件,但是很多會剽竊”。

  勞倫•蓋爾芬德,簡氏防務周刊駐內羅畢記者,她說她所認識的絕大多數記者為3到4家新聞機構撰稿以致沒有時間從事耗費時間的報道。他有一年離開記者行當轉而去樂施會(微博)工作。“如果記者們報道關於發展的新聞,主題必須是容易采寫的”蓋爾芬德回憶。他舉例說,最好推廣開的報道就是“有名人訪問援助項目”。

  蓋爾芬德說,在樂施會的經歷使她明白GNO組織為得到媒體報道傾注了多大精力。“所有的談話要點都被精心羅列出來……它是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其控制層級之多堪比政府部門”,她如此評價樂施會,還強調許多非政府組織拒絕與媒體合作,除非他們知道自己將被正面報道。

  蓋爾芬德認為“對非政府組織公允而言,報道饑荒比報道真實而有效的、普遍意義上的政策轉變更容易。”她還說,她仍然相信絕大多數援助機構的工作人員之所以會從事目前的工作是由於他們能夠改變一些事情。儘管如此,“樂施會所做的只是維持自己的存在”,她說。

  關於援助機構的報道往往依賴於由其提供的可疑數據。

  以內羅畢的一個社區基貝拉為例。新聞全文數據庫對世界主要出版物檢索的結果發現,基貝拉2004年有34次被形容為非洲“最大的”平民窟;在2010年的前10個月,這種描述被使用了83次。其中的許多新聞報道都關注到當地據稱有多達6000個本地或國際性非政府組織中的一家,而當地人口據稱多達100萬人。

  然而,肯尼亞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數據最近公布:據官方調查,基貝拉只有19.4萬居民。2010年,羅絲娜•沃拉在肯尼亞的國家日報撰文稱,當她在一家名為世界監察機構的非政府組織工作的時候,她發表的人口數據是來自聯合國人居署的“注水”人口數據,儘管她知道在該機構的同事並未就這個數據取得共識。她在文中寫道,2004年後的某一天,基貝拉的人口預測數據開始上漲,“在我們發現這一點前,誇張的數據已經像病毒一樣大肆傳播”。“膨脹的數據並未受到質疑,也許是因為這對於許多演員而言是有用的……這些數據對非政府組織而言尤其有用,可以讓慈善家和其他樂善好施者為他們在基貝拉的項目捐助更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