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時代越近 漢字越遠

http://www.CRNTT.com   2013-04-09 15:39:19  


劉治治,設計師。他認為當下漢字(簡體字)的無禮和黑色幽默,為當代設計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李少波(湖南師大美術學院教授)告訴我,中國文字進化史上一個有趣的特點是,君主對文字的特殊興趣。為了鞏固政權,君主多少與文字發生關係。秦始皇為了政治的需要,發布了“書同文”的政令,在全國推行“小篆”。小篆改變原先那種彎彎曲曲的筆畫線條,整理出一種筆畫勻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這是中國第一次有系統地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在西方,彼得大帝、路易十四也曾專門為自己的政權設計或修改過字體。到了現代,又有納粹德國強制推行“具有日耳曼傳統”的“黑字母體”(Black letter),最後以失敗告終。不過,他認為,相比之下,中國的帝王對文字似乎更多抱有一種審美上的興趣。唐太宗深愛王羲之的字,傳言《蘭亭序》就在他的殉葬品之中;毛澤東每日放在床邊的書中,就有一本懷素的狂草。這種對於文字之美自上而下的崇拜,是書法在中國文化中地位如此尊崇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在民間,文字也獲得最為世俗意義上的敬重與親近。以前,山西人給老人過壽,會用面粉做出各種壽字。古代的窗戶上,會把字做成窗格。無論多麼貧窮的家庭,到了年底,總要貼一副對聯以求喜慶吉祥。一些老人至今相信,有字的紙是不可以隨便丟棄的。甚至有人把書法當成鍛煉身體的方法。

  “字如其人”的概念深入人心。對中國人來說,一個人用手在一個媒介上留下一些線條的痕跡,暗示了他生命的某些根本性的特征。拘謹、大氣、剛強、端正、放肆、嫵媚、蒼涼……明明是關於人的形容詞,也可以用來形容字,字與人之間是一種異常親近的關係。在西方,一個人的簽名有法律效應,而在中國,字可以映射出一個人的性格、情感甚至種種人生境遇的變遷。所謂“書,心畫也”。晚明書法家傅山年輕時醉心於趙孟頫的書法,年長後深切意識到趙孟頫的道德問題,再看他的字就覺得“淺俗、無骨”,從而回歸顔真卿,一位在平定叛亂中戰死的唐代忠臣。當代藝術家徐冰則在不久前的一次演講中提到,他在Yahoo的創始人楊致遠家中看到一卷趙孟頫的手卷,小楷非常工整漂亮,於是想到了中國人的性格,包括我們對禮儀的尊重、任勞任怨、柔中帶剛、隨機應變等等。他說,無論書法還是字體設計,真正的核心都是在尋找一種關係,在方寸之間找到筆和筆之間的關係。中國人的書法,第一筆生第二筆,第二筆生第三筆,第二筆是由第一筆的狀態決定的,而最後一筆最重要,要找到全字的平衡。我們每讀一個字,寫一個字,就是完成了一個小的結構。所以,當書寫文化行將消逝時,美國人最擔心的是簽名偽造的問題,因為字形可辨別度越高,偽造起來越容易;而中國人要憂慮的,卻要遠甚於此。

  書寫時代的結束,標誌著人與字之間最親密的一種關係的終結。與此同時,屏幕文化造就了另一種關係的可能性——我們不再書寫文字,而是選擇字體。只不過,與西方的10萬種字體相比,漢字字體的選擇實在乏善可陳。雖說是有300套字庫,但大部分是吃老本,比如現在計算機上的楷體字就是來源於上世紀30年代的作品,宋體則是60年代上海印研所的設計。這些字體當初都是為紙媒而設計的,與今天屏幕閱讀媒介之間有著不可避免的衝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