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兩岸政治對話路徑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面對兩岸政治對話議題,台灣相對被動而消極。馬英九的領導風格、膽識、魄力與維持兩岸現狀(“不獨、不統、不武”)的保守心態,對兩岸政治談判的大勢所趨,避之惟恐不及。至於美國在幕後下指導棋,民進黨獨派思維不斷的拉扯下,更是影響馬英九兩岸政策的關鍵阻力。去年4月初,吳敦義出席海南《博鰲亞洲論壇會議》時提到兩岸政治對話的三項前提(兩岸累積足夠的善意、台灣內部達成一致共識、台灣民意支持),已經隱喻了馬政府對兩岸政治對話的怯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2013年2月下旬前訪北京期間的一席話:兩岸先“求一中架構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再逐步化解政治爭議,經由交流、協商、共榮與強化同胞感情的過程,從“擱置爭議”、“求同存異”、“求同化異”,過渡到“互利融合”階段,最終要以“提升民眾福祉,發揚民族尊嚴”來振興中華。可惜的是,馬英九澆熄了連戰的高瞻遠矚。

  同樣的情況也曾發生在2012年吳伯雄有關“一國兩區”的說法。其實,伯公是依照《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把兩岸關係定位在“一國兩區”,最後也未獲馬英九的共鳴。因此,無論根據經驗研究或台灣現實政治演變來判斷,今年6月10日馬英九接受電視專訪時所謂的“兩岸關係如何廣化與深化,我不曾有過指示,…交由二軌、三軌或一軌半去討論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或簽署和平協議,我們也沒有意見…”,或屬真實,但馬英九強調“兩岸交流互動愈多愈好、層級愈高愈好…”,就顯然是心口不一。

  馬英九確實樂見兩岸二軌、三軌或一軌半的對話,但是他反對兩岸進行一軌談判。當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主張兩岸民間與智庫可以先行扮演催生兩岸政治談判角色之後,馬英九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態度反而更趨於謹慎退縮,近幾個月來,馬政府“國安”智庫出現類似“兩岸已簽署的十八項協議可視為廣義的‘和平協議’”、“兩岸政治互信不足,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條件和時機並不成熟”或“兩岸和平協議最終需要透過民意支持(公投)”等看法,其實已經反映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若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來看,兩岸未來無論是“和”是“戰”,終將難以避免政治談判。兩岸愈早進行政治對話,愈有助於雙方增進互信,也愈有利於兩岸攜手合作創造復興中華之路。連戰今年2月訪問北京時提出的《16字箴言》(一個中國、兩岸和平、互利融合、振興中華),就具有高瞻遠矚的氣魄。以中美兩國激烈的競爭態勢而言,北京尚能不斷重申“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國”,華府也再三強調中美應建構互惠與互重的“新型合作模式”,兩岸人民屬同文同種,沒有任何理由不能合作找出一條能化解歷史怨懟、共創未來的和平路徑。連先生認為“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是無可避免的課題”,建議雙方應建立“平衡、對等、有效的政治架構”,就是兩岸學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