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灣學者吳東野:兩岸政治對話路徑再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3-07-17 00:23:17  


 
     排除兩岸政治對話障礙的思考

  兩岸政治對話涉及許多主客觀的複雜與多變因素,過程不可能順暢無阻,短期內也有重大突破。美國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態度與民進黨僵化的大陸政策,讓馬英九涉入兩岸“深水區”的顧忌增多,遑論兩岸政治互信原本不足。美國因素若無法排除,或設法減少美國阻力可能造成的負面衝擊,未來即便兩岸政治對話交付民間與學界推動,也不會有太大的成果。今年2月下旬的“連胡會”,胡錦濤、連戰“兩岸若仍相互猜疑,和平就難以落實”的說法,確信“只要始終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念與決心,兩岸就一定能妥善應對複雜局面”。胡主席認為憑著兩岸中國人的智慧,“有心”就必然能找到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辦法。

  問題在於,馬英九即便“有心”推動兩岸政治對話,但因其個性與外在環境壓力,導致兩岸突破政治關係僵局的機率太低。馬英九經常想面面俱到,結局通常是顧此失彼。現實政治環境逼使他必須平衡藍綠兩黨衝突,對外還要抗衡中美兩強的壓力。尤其,馬英九本人並不熱衷(但也未必反對)兩岸民間對話,因此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複雜議題,自然能拖就拖。

  基於馬英九未來三年難有驚人之舉,北京此時鼓勵兩岸民間智庫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確有現實上的需要。對台灣而言,兩岸政治對話的先決條件應該是,雙方具備最起碼的政治互信基礎,目前兩岸尚未互設官方代表機構,兩岸決策高層亦無適當的見面場合與機會,建立私誼與增強互信的難度很高。因此,兩岸儘速透過協商互設代表機構,或可藉此踏出兩岸非正式政治對話的第一步。關鍵在於,兩岸談判互設代表機構的同時,必然難免涉入政治定位的“深水區”。馬英九曾公開澄清,兩岸互設機構具高度政治意涵,但絕對非外交“使領館”。這樣的說法確實有助於兩岸的後續談判,卻沒有解決“一個中國”的問題。兩岸互設代表機構無論是民進黨中央強調的“兩岸是‘國與國關係’”說法,主張互設辦事機構必須援引“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或是部分學者認為,台灣駐北京代表不能自我限縮為“辦事處代表”,都可能需要經歷艱難的談判過程。

  北京與台北官方如果願意授權兩岸學者與智庫扮演催生政治談判的角色,可能需要先釐清幾個問題:

  (一)學者智庫研究成果的去處?兩岸學術界為解決兩岸政治問題,其實早已進行所謂的“二軌對話”。以張亞中教授為代表的“兩岸統合學會”和余克禮所長領導的“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近年來就已多次合作舉辦《兩岸和平發展路徑學術研討會》,為兩岸強化互信做到紮實工作,也累積許多寶貴經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