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農村空心化治理

http://www.CRNTT.com   2014-01-19 10:28:44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訊/近年來,中國農村空心化傾向日漸凸現,成為當前“三農”問題的新表現。農村空心化問題既表現為農業生產主體的缺失、農村土地和房屋的閑置、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匱乏,也體現為農村社會治理基礎的弱化、虛化和異化。

  農民經濟上的選擇是農村空心化原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報發表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鄭萬軍文章表示,從微觀上看,農村空心化是中國市場化進程中農民基於現實比較的理性選擇結果。1978年以後,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以及1982—1986年的5個中央“一號”文件的出台,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產品供給迅速由短缺轉為盈餘,農村開始出現富餘勞動力,為追求更多收入,部分農民開始進入城鎮就業。與此同時,1984年以後隨著中國改革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尤其是到1990年代中後期農村發展滯緩,農資上漲但農產品價格低迷,“打白條”現象普遍,農村稅費名目雜多、農民負擔過重,各地開始出現土地拋荒現象。加之各地政府倡導“打工經濟”、大力推行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戰略,大批青壯年農民離鄉入城。即使稅費改革及2006年全國範圍取消農業稅、種糧直補等系列惠農政策實施以後,在鄉務農的收入也遠低於城鎮務工的收入。因此,時至今日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的腳步並未放緩。然而,在城鎮務工的農民工既不同工同酬,更不能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出於經濟的考慮進城務工者只能把部分婦女、小孩和老人留在農村,即俗稱的“386199”留守部隊。農業生產主體的嚴重流失既直接導致了大量土地的拋荒和房屋的閑置,也致使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乏人和村民自治的嚴重虛化、異化。

  農村空心化是城市對農村過度汲取的結果

  文章分析從宏觀政策上看,農村空心化是中國二元經濟體制下長期重視工業和城市,從而導致工業對農業、城市對農村過度汲取的結果。新中國成立後,從“一五”計劃開始中國即實施了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新中國成立後國民經濟基礎極為薄弱,為保證重工業部門優先發展所必須的資源,1953年在農村先後實行了“統購統銷”政策,1955年開始推行城鄉戶籍制度,1958年實行人民公社制度,1983年撤社建鄉(鎮)。系列制度變革和配套政策的實施,一方面通過剪刀差為重工業優先發展獲取了價格低廉的各種資源,另一方面通過禁止農民自由遷徙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然而,與此同時也出現了迄今難解的“三農”問題。儘管中國的改革大業由農村而起,但經歷1980年代初的短暫繁榮之後,由於改革重心的轉移和後續政策的短缺,加之二元經濟體制的延續和前述相關制度的慣性制約,即使後來出台了諸多惠農政策,也未能根本扭轉農村之頽勢。相反,工業化、城鎮化的加速客觀上加劇了城鄉的分化,以致今日嚴重的農村空心化問題。由此可見,從根本上講農村空心化是中國現存二元經濟體制和城鄉關係異化的必然結果。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