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喻海良:馬航搜救折射中國科技短板

http://www.CRNTT.com   2014-04-25 12:00:41  


 
“有學無用”被現行評價制度默許

  “有學無用”在中國科技領域似乎司空見慣。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追求的卻是發達國家‘玩’的科研。”喻海良說,一方面大量地引進國外的設備、試劑,另一方面大量地往國際期刊發表論文,難道就能說明中國科技可以了?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3》顯示,中國目前的研發經費穩居世界第3位;研發人員達到324.7萬人,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產出實現量質齊升,論文數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論文數量居世界第4位;本國人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然而,章正宇卻認為,這些數字更多體現出的是近幾年我國創新環境類指標取得明顯提升,但科技的“績效”和創新實力卻急需提高。

  何為績效?章正宇說,績效的核心問題就是科技成果的運用,“像馬航這樣的重大事件,中國的科技成果如果用上了,績效就上來了。”

  “治大國如烹小鮮”,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光子科學研究所一位華人研究人員看來,功夫應該下在“烹”的技術和應用,而非追求務虛的榮譽稱號和論文數量的虛指標。

  這也是不少專家在此次事件中感受到的。人們可以看見的,是科技角力場上一些中國科技設備被PK後鼻青臉腫的狼狽,但看不見的是,未上場的更多的科技力量內功還太虛。

  不過,打破有學無用的“壁壘”並非在朝夕之間。

  這位研究人員說,社會大環境過分強求SCI和專利數量,缺乏注重成果運用,加快削弱了科研人員“用”的能力。扭曲的科技文化觀與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考核體系雙管齊下,“用”技術成了一道難題。

  這不只是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問題,對於企業,“用市場代替技術”的問題也還在流行。在一次和青年研究人員面對面交流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國彪就毫不諱言地說,“中國的企業犯了‘仿制病’”,他解釋說,“就是自己不敢創新,老是去仿制”,比如,“我們國家重大的裝備,包括電氣工業裝備雖然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比較多的部分還是處於加工和仿制階段”。

  是時候來重新定義科技成果了。王亞男說,把科技成果的終點後延到一種實用型的產品,交一篇論文,做一個“真空設計”不算數,接地氣、能進入市場的產品才算合格。國家只資助部分資金,想賺錢,就得利用“傳說”中公司的力量,讓產品到市場上去掙錢,不能指望拿著國家的科研經費就過得很好。

  “有一天,在國際上看到的主流設備大量印有‘中國設計、製造’的標識,才能說明中國科技可以了。”喻海良說。

  本文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