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顧頡剛日記中的饑荒:家禽親食其子

http://www.CRNTT.com   2014-05-10 10:39:28  


顧頡剛(1893年-1980年),中國著名現代史學家、民間文藝學家。
  中評社北京5月10日訊/1960-1961年,全國普遍處於饑饉狀態,顧頡剛一家六口,也只能勒緊腰帶過日子,雖然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有古書古董可以變賣,能領到國家的補助,但要吃飽飯並不容易,他此時的日記裡留下了大量對付吃飯問題的記錄。

  南方周末今載文章《顧頡剛日記中的饑荒:家禽親食其子》,內容如下:

顧頡剛日記中的吃飯問題 

  1960-1961年,全國普遍處於饑饉狀態,顧頡剛一家六口,也只能勒緊腰帶過日子,雖然他是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有古書古董可以變賣,能領到國家的補助,但要吃飽飯並不容易,他此時的日記裡留下了大量對付吃飯問題的記錄。

  《顧頡剛日記》卷帙浩繁,無所不記,舉凡風物人情、學術研究、錢款賬簿、詩詞唱和、月旦人物無不涉及。顧頡剛才情之縱橫盡在日記裡發露,然而這一代學人生不逢時,戰亂、遷徙、流離、疾病……在在影響學術的長進,按照顧頡剛的說法,自己既不能早生數十年,走清代樸學家的道路,又不能遲生數十年,享科學家的生活,恰恰偏逢亂世艱難問學。等到了1960年代,吃飯問題又空前嚴重起來,他不得不花費心思去對付吃飯。

哀民生之多艱

  日記對吃飯的記錄集中在1960、1961年,尤以1961年最為突出。顧頡剛在1960年2月1日記載:“接高洪池信,悉其父逝世,函中述及宿縣生活,一般以白菜籽及胡蘿蔔為主食,粗細糧俱無。渠一家四口均浮腫,無法醫治。邇來流至北京當保姆而無糧食證者亦以安徽人為獨多。何以淮河已治好,而彼處農村尚如此,深所不解。”對普通人尤其是農村人而言,若無維持生存的口糧,再加之其他技能全無、人口流動受限制,即便寄居他處也緩不濟急。

  何況災荒程度很嚴重,“昨志成來,為言近兩年之災荒為八十年來所未有,如在解放前,將餓死人民兩千萬。今日不餓死一人,只是供養緊張,不吃好飯耳。予因念從前城市居民只吃西貢米或仰光米,任何饑荒都感覺不到,此亦罪孽耳。”(1961年1月17日)

  周恩來在講話中說這次災荒是“特大災荒”,此時身為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的顧頡剛同樣要面對饑饉,何況顧頡剛一家六口,要想吃飽飯是不容易的事,“家中買不到菜,糧票亦不足,本決定到高級飯館吃一次,以其不用糧票也。然萃華樓五人之菜二十二元,森隆則四十餘元,故只得到俱樂部吃晚飯,付糧票一斤,靜秋餓了肚皮回家。”(1960年11月27日)市場蕭索,所以妻子張靜秋為了讓孩子和丈夫能多吃點寧願自己餓肚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