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尼日利亞為何綁架成風? | |
http://www.CRNTT.com 2014-05-16 10:23:12 |
此外,尼日利亞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勢力的滲透和控制使得當地的文化和風俗已接近於阿富汗。博科聖地成立於2002年,被稱為“尼日利亞的塔利班”,大本營是約貝州和博爾諾州,主要成員來自卡努裡族,現任頭目是阿布巴卡爾·謝考。 謝考承認他們綁架了這些少女,提出要以“人質換俘虜”,即換取被政府軍逮捕的博科聖地武裝分子。但是,尼日利亞政府予以了拒絕,美國政府也支持尼日利亞政府的立場。顯然,這是一場恐怖分子與政府和民眾在意志和各個方面的較量。誰能取得最後的勝利,也是一個未知數。政府和公眾的勝利是以人質的安全和釋放為標誌,反之,則是恐怖分子對公民和政府的勒索得逞。 尼日利亞這次的200多名少女的被綁架也同時證明了“文明的衝突”。這一震驚國際社會的事件既是對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的證明,但更多的是否定,因為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的核心觀點之一是,未來世界的國際衝突的根源將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但實際上,這次的大量少女被恐怖分子綁架既體現了衝突的根源是文化的,也是意識形態的和經濟的。 博科聖地的命名明確無誤地說明了兩種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衝突。博科聖地在尼日利亞北方豪薩語的意思是,“西方教育是罪惡的”,該組織主張在尼日利亞北部的州推行嚴格的伊斯蘭教法,反對西方文化、現代科學、西方教育制度、反對民主選舉投票、反對穿襯衫、穿短褲。2009年該組織已故領袖穆罕默德·優素福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稱,由於與伊斯蘭教教義不符,他們不承認地球是圓的、不承認達爾文的進化論、不承認水被太陽蒸發後形成雨。 同時,綁架少女也滲透進了經濟的衝突和政治衝突,即和利用綁架少女來謀取經濟利益,以並以此要挾政府釋放被政府逮捕的博科聖地的武裝分子。博科聖地在解釋綁架原因時還聲稱,西方教育必須被阻止,女孩必須離開學校然後結婚。事發後,在尼日利亞學校就讀的學生比率銳減。 博科聖地的這些意識形態與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塔利班一樣,不容許女孩接受教育,一旦女孩接受教育,就會像巴基斯坦的16歲女孩馬拉拉·優素福一樣被槍擊,只不過,在尼日利亞上學的女孩是被綁架,用以作為交換的籌碼,以及用她們當性奴。 因此,解救尼日利亞被綁架的女孩不僅需要軍事和政治等硬實力,而且需要文化和意識形態方面的軟實力。在目前,營救人質當然是尼日利亞和國際社會的首要任務,但是教育是開啟民智的重要手段,因此,尼日利亞政府保護女童和少女上學刻不容緩,國際社會也應當在這方面伸出援手。否則,以博科聖地和塔利班等為代表的極端勢力還將與現代文明發生衝突,其結果也不只是綁架少女,而是會有謀殺、戰爭等更大的衝突。 (作者:張田勘 2014-05-15 10:10:13 來源:中國網)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