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消費結構升級是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內涵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19 08:54:23 |
切入供求缺口:增強新型城鎮化的牽引力 文章表示,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能力,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必須著力考慮的一個關鍵問題。根據面板數據分析,一些人認為,2000年以來,中國服務業(或第三產業)的經濟效益只有製造業的3/4(甚至更低),由此,強調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展開,中國經濟的可持續能力將持續降低。一旦這種情形果真成為現實,不僅城鎮化的進程就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且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將受到嚴重影響。 西方增長經濟學主要從供給角度研究了資本、勞動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在創造GDP中的貢獻率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等問題。但在實踐中,任何的市場總由供求雙方的交易所形成,由此,僅僅討論供給狀況是不夠的。在調整經濟結構中,尤為如此。從一種產品(或服務,下同)看,假定生產的供給能力為120、需求僅有100,在不考慮需求彈性和由出口引致的需求空間擴大的條件下,這種產品的增長空間已近為零;與此不同,如果一種產品的供給能力為30、需求為100,則這種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的擴大至少還有70的空間(雖然它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填平這一供求缺口)。一種產品的增長空間是如此,各種產品的增長空間也是如此。這說明了,經濟增長的空間實際上是由產品的供求缺口決定。 “住、行、學”的主要消費對象和消費條件尚處於有著較大供求缺口的市場格局中,但它的經濟效益明顯低於大部分產品已處於供過於求的製造業,這種狀況與市場機制的內在機理之間存在著邏輯矛盾。從理論上說,在市場機製作用下,供不應求的產品價格上行,供過於求的產品價格下行。所謂“供不應求的產品價格上行”,是指在成本不變的條件下,價格上行引致這些產品的供給方利潤增加;由於利潤較為豐厚,使得社會資本向這些產品的生產集中,增加它們的供給能力。所謂“供過於求的產品價格下行”,是指在成本不變的條件下,價格下行引致這些產品的供給方利潤減少;由於利潤下行,使得這些產品供給方將資本轉投向那些利潤較高的產品生產。從這種對比關係中不難看出,前者的經濟效益應當高於後者。但在中國實踐中,的確存在著“住、行、學”的經濟效益低於製造業的現象,其主要成因在於體制機制的制約。一個突出的現象是,諸如教育、文化、媒體、醫療、保健和體育等中大部分服務迄今依然以公益性為政策界定的主要指導思想,忽視了由城鄉居民多層次消費結構所需求的多層次市場供給格局的發展要求。 從高端服務業起步展開市場化運作,在緩解供求缺口矛盾的同時,展示服務業的經濟效益,這一路徑選擇對於文化、媒體、醫療、保健和體育等也是可以考慮的。在此條件下,隨著高端供求缺口的緩解,市場方式的運作逐步向高中端、中端和中低端等層面展開,多層次的服務市場體系將在推進中形成。城鎮化中的新的經濟增長極也將展現它在支持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潛力。 突破行政區劃:優化資源配置的空間布局 文章指出,城鎮化是一個人口流動的過程。人口流動至少帶動著五個相互關聯的資源流量:消費流、勞力流、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這些資源流量在地理空間位置上的變化,最終將主要由兩個因素決定,即消費者對居住地的意願選擇和居住地的消費成本。其中,在消費者對居住地選擇意願明確的條件下,能否將意願轉化為現實的決定性因素就是居住地的消費成本。在收入水平(或家庭財富)足以支付意願居住地的消費成本的場合,消費者將選擇遷徙到該地居住,否則,即便有意願也難以實現。一個城市的消費成本高低直接制約著意願在此居住的人口流入數量,由於任一城市的地理空間有限,隨著大量人口流入,必然在供不應求的機製作用下引致消費成本上升,由此,抑制新增人口的流入;同時,原先在某個城市居住的消費者,在收入(或家庭財富)難以支付該地消費成本之後,就可能因生活壓力而產生外移到他地生活的要求(畢竟人們的生活是受外部條件制約的)。在這種人口進出流動過程中,城市人口數量在消費成本的制約下將趨於收斂。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