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羅久芳:我的父親羅家倫

http://www.CRNTT.com   2014-12-07 10:58:23  


 
  31歲的清華校長

  1920年秋,父親從北大外文系畢業,正好趕上企業家穆藕初捐出5萬銀元給北大設立獎學基金,父親與康白情、段錫朋等5位同學,被校長蔡元培選中,推薦出國留學。這5位優秀的北大學生出國留學在當時也較為引人注目,一家報紙將此比作晚清朝廷派出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出洋”。歷屆得到穆氏獎學金資助的北大學生,後來在不同的領域都各有建樹。

  父親去的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不久又轉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歷史與哲學,實現了拜在杜威教授門下的心願。1923年,穆氏企業破產,父親的獎學金被迫中止。這年秋季,在結束了三年的留美生涯後,父親帶著《思想自由史》的譯文和《科學與玄學》的書稿,前往剛剛結束了“一戰”、物價較低的德國。

  20世紀20年代很多中國留學生赴德深造,一是因為德國各大學府有濃厚而自由的學術空氣,二是在戰後馬克大幅貶值的情況下,帶外幣在德國兌換使用格外實惠。當時很多有影響的人都聚在德國,如蔡元培、朱家驊、趙元任、俞大維、陳寅恪、徐志摩、金岳霖等,他們常在一起高談闊論,暢所欲言,父親晚年回憶起來,形容那是他極快樂的一段時光。

  蔡元培是父親最敬愛的長者,1924年,父親留學期間與蔡元培先生通了好多封信,幸運的是,這些信不但我們家都保留下來,蔡家也保留了不少父親的信,前些年我們雙方交換的信件,共有50多封。蔡先生與父親,完全是一種師生關係,現在看起來,讓人感覺真的很溫暖。

  蔡元培退休後沒有房子住,他70壽辰之前,父親這些過去的學生和同事念及他無一安身之處,便集資在上海給他建一所住宅。獻壽的信由胡適起草,父親等人修改後,以幾百個朋友、學生的名義面呈。蔡元培經過三個多月的考慮,最終接受了眾人對他這一番出於敬意的表達。但因“七七事變”的發生,這個心願也未能實現。1940年,蔡元培先生去世了。

  穆氏企業破產後,父親一度以譯稿補貼生活,但仍然陷於拮據。又是在蔡元培先生引薦下,商務印書館監理張元濟先生借給父親1500元,讓父親完成了在英、法最後一年的學習研究。父親對張元濟先生一直心存感激,回國後多次要還這筆錢均被張先生拒絕,直到有一次以祝壽的名義還了張先生1000元錢,張先生才勉強接受。

  1926年,游學歐美多年的父親終於回國。他曾在東南大學任過教,後來出任戰地政務委員會教育處長。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統一了中國,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蔡元培,讓父親迅速北上,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年父親只有31歲。父親到任時正趕上暑假招生,他便在招生啟事上寫上“男女兼收”。於是,清華迎來了清華史上第一批女學生。

  父親到清華,便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重新聘任教師。當時,清華大學教授水平參差不齊,50名教授中,父親只續聘了18人,另行增聘的近30名教師中,畢業於清華的僅占三分之一,來自金陵大學、東南大學的一批化學、物理和生物學科的助教進入清華擔任講師,由此奠定了清華實驗科學的雄厚根基。同時,一些有北大背景的文科教授也相繼應聘,父親的同學楊振聲、馮友蘭等還擔任了教務長、學院院長等職務。此舉在當時曾招來“清華要與北大合併”的惡意謠言,但父親對此毫不在意,他說:“我只抱發揚學術的目的,不知有所謂學校派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