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尋找張之洞:文革墓穴被挖屍骨命運多舛

http://www.CRNTT.com   2009-01-04 11:07:48  


 
  知情人現身

  當時光進入新的世紀,傳統文化的回歸再一次成為社會熱潮。社會上,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張之洞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中體西用”的文化價值。而在南皮,越來越多的人自覺自願地加入到研究張之洞、尋找張之洞的行列中。他們說,正確評價張之洞,南皮責無旁貸。

  南皮人對張之洞的感情是樸素而真摯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張公園籌建辦公室來了一位衣衫破舊的老人要捐一千元錢。原來,這位南皮賈屯子村的“周鐵嘴”為給張公園建設捐資到處化緣。工作人員們不肯收,老人不幹。大家只好說,錢您先放著,用著時去拿。十年過去了,老人還念念不忘建張公園,說:“我那一千元還存著呢。”

  雖然張之洞的後人如今已沒有一個在南皮生活,但在南皮東門張氏家族中,仍然普遍使用張之洞題寫的“仁厚遵家法,忠良報國恩,通經為世用,明道守儒珍”這二十個起名專用字。不相識的張氏族人,一聽名字,就知道彼此的輩分。可由此也產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麻煩:重名過多。比如大安、前印等等張氏人口多的大村,有四五個人叫一個名字的。開會叫錯了人,來客指錯了門的事,都沒少發生。

  除了名字沿用傳統,張氏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依然盛行。熱心張之洞研究的張氏族人張家升老先生於2004年冬病逝前寫下的《張之洞和南皮張氏家庭》一文稱:張氏人口占全村半數的前印村,全村九成的大學生姓張。

  “頭兩年的一個清明,我到張之洞墓前,只見墓前的碑案仍東倒西歪地散落著,但墳上被挖的窟窿已經被填平,歪倒的石案上還有一束雪白的梨花。”王玉良回憶說。

  2004年5月,南皮縣張之洞研究會成立,會長是退休了的原縣人大主任邢家訓。他們收集回憶、研究張之洞的文章定期刊載在會刊上。邢家訓和副會長葉書龍等研究會成員還四處出擊,循著張之洞的足跡進行考察與搜集,尋找張之洞的後人。為了省錢,他們只買夜車票。在漢陽鐵廠,工廠博物館把張之洞主持建造鐵廠時用的專用磚瓦贈送給“家鄉人”,20多公斤重的東西,愣是讓邢家訓和葉書龍給背了回來。

  2005年5月,南皮張之洞書畫院成立。

  2006年2月,春節過後剛剛上班的南皮縣委宣傳部就召開了張之洞研究工作會,對張之洞研究和深層開發做了詳細的規劃。這是近15年來,張之洞研究第一次被列為縣委、縣政府正式工作議程。

  這一年,張之洞在台灣的族曾孫張法鳴回南皮祭祖。

  同年12月,在南皮縣第一中學建成了“張之洞展覽館”。1903年,張之洞自京城返武昌,順道回南皮祭祖。他捐出五千兩賞銀、積累的廉俸一萬二千兩,在家鄉興建新式學校,並命名為慈恩學堂。學校布局新穎,有教室、寢室、餐廳、厨房、議事廳、圖書室、操場,還設置有花園假山,種植了古槐和海棠,整體風格是中西合璧。

  學校於1907年竣工,先後設初等小學、高等小學及中學部,定額各為三十人,學制分別為四年和五年。南皮解放後,慈恩學堂更名為南皮中學。1980年又定名為南皮縣第一中學。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