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創夏:台灣政論節目的“療傷”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09-04-03 09:14:18  


 
  《南風窗》:因此政論節目讓人看得心有戚戚、欲罷不能,但“台灣奇跡”對於台灣民眾而言是不是一個諷刺? 

  黃創夏:也不能這樣說啦,這是“補交學費”的代價啦。20年前,各種因素配合下,台灣政治的改革與開放,太順利了,全世界幾乎沒有不流血就完成改革的政治開放。台灣,卻幸運地不流血達到政治開放。 

  但是,正因為得之太易,對於政治改革的理解,變得太膚淺,以為只要有“選舉”和“媒體開放”就達成了政治改革。所以,台灣忽略了公共論述平台的建構、忽視了協商與溝通的內化涵養、更忽視了過多元之後的虛無主義當道。現在,只是在為過去20年輕忽的代價補交學費,應該在亂象中,逐漸能找回秩序。 

好似“文革”在台重演 

  《南風窗》:如何看待政論節目裡的“語言暴力”?那些“凶巴巴”的吵鬧謾罵,甚至到了“羞辱人的地步”, 這種對人不對事的討論助長了社會暴戾之氣,而這樣的社會風氣對台灣民主政治的發育及公民社會觀念的建立造成怎樣的影響呢?人與人之間是不是缺乏了互相尊重容忍的精神? 

  黃創夏:所謂的“語言暴力”,並沒有那麼的嚴重。首先,台灣的收視習慣因為頻道太多了,所以,觀眾習慣把遙控器拿在手上,一有不適當或不喜聽的語言和惡語暴言,就會轉台,誇大“語言暴力”的影響力,是不貼切台灣實況的。 

  當然,因為收視率競爭的關係,加上不分藍綠的極端與積極分子,多數都是社會上較為底層的勞動群眾。他們在經濟本就弱勢,現在更困頓,每天上工充滿了憤懣與挫折感。下了班,吃了飯,罵完老婆、打完孩子,洗好澡,還是滿肚子火。 

  因應市場需求,台灣的政論來賓就約有三種人,一是真正想要評論的工作者、一是代表政治立場的宣傳者,還有就是懂得觀眾口味的表演工作者,通常後兩者居大多數。他們激昂的言論與誇大的手勢,就是迎合那些最想要發洩一日挫折的觀眾,一場戲罷了,其實,並不足以代表是台灣的輿論真貌。 

  《南風窗》:電視政論儼然成為台灣民主化過程最外顯的象徵。但多數政論節目已成為政論“名嘴”定時上演的批鬥大會,大陸常有人發出“‘文化大革命’在台灣重演”之感嘆。 

  黃創夏:不必太誇大這樣的“文革”說法,請問:1%的激情,能代表全台灣嗎?舉例說明吧,從2007年馬蕭配與蘇謝配成型後,雙方陣營與選舉專業機構的民調,就是馬英九領先謝長廷達15%到18%。其間,不論是綠卡、去蔣、莊國榮的“小孬孬”、謝長廷的“抓耙仔疑雲”,民調從沒有變動過。 

  也就是說,雖然政論節目“演”得聲嘶力竭,其實,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自有定見,紛亂僅是表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