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黃創夏:台灣政論節目的“療傷”功能

http://www.CRNTT.com   2009-04-03 09:14:18  


 
  《南風窗》:擺脫政治力量的介入,節目還有結構性的收視率問題,可否這樣認為,收視率主宰政論節目的走向? 

  黃創夏:是有影響,台灣的電視台經營階層有一句話:“十戶訂生死”,因為台灣的收視率調查的DATA BASE 僅有約1000戶,頻道又太多,高達100多個。分配下去,每一個僅1%,也就是“十戶”就決定了該節目的廣告。所以,既然有穩定的各有10%的藍綠極端與積極的支持群,遠大於1%,政論節目為了最省力,就會走向迎合極端分子,先穩固基本盤。 

  《南風窗》:能不能有這樣的假設:只要市場需求存在,現有政論節目就不會消失。除非媒體經營者願意思考以客觀路線擴大市場,或由台灣政治人物負起改變政治文化的責任,台灣的公共論述空間才能納入多元、對話的有效力量。 

  黃創夏:問題不在於媒體經營者願不願意走客觀路線,而是,任何社會都一樣,越是中道的力量,越會獨立判斷,越沒有忠誠度。要讓台灣的公共論述能納入多元、對話,應該是政府有工具來鼓勵整並。當7家24小時新聞台變成兩三家時,他們的收視群才會大於藍綠各自的極端基本盤,才有機會走向多元。 

  這好像台灣的選制改革,過去台北市選20個立委,多席次選制下,走極端的王世堅,只要討好5%就當選了。但改成“單一選區單席次”後,要當選,就要能獲得選區內過半人口的認可,就會產生中道。因為結構改變,周守訓得以擊敗長期經營的王世堅。

“政治工具” 

  《南風窗》:該如何理解台灣媒體的社會責任問題?在扮演輿論監督角色的過程中,應堅持求真求實,這不是新命題。 

  黃創夏:過去,台灣太誇大媒體的角色了,媒體身為“第四權”,當然該堅持求真求實、冷峻客觀。但是,過去是在威權下的壟斷,媒體受到壓制。今日,卻是過多元的放任,媒體並未受到政治力的壓制,反而挾著藍綠極端群眾的忠誠閱聽,反過來壓制了政治。 

  台灣媒體的問題,是太多了,魚龍混雜,表演者和評論者同處一堂。要讓公共空間更理性,應該做的是加強人民“媒體判讀”的能力。事實上,從2009年起,台北市的中等學校,就已經加入“媒體判讀”的課程,假以時日,當能讓表演者與評論者,獲得更清晰的面貌,媒體本色與職責,當能因而彰顯。 

  《南風窗》:有人說,馬英九執政之後,挺藍色彩鮮明的節目固然像吃了大補丸一樣受用,挺綠立場突出的節目則像是碰到瘟神一樣受傷,是這樣嗎? 

  黃創夏:不會,三立電視台反而“第一勇”,因為,深藍的可以選擇TVBS、中天、東森、年代等電視台。深綠的,因民視太弱,集中到三立,所以,三立的收視率,反而因深綠只有一個選擇,而穩居第一名。 

  《南風窗》:從目前的經濟形勢及馬英九的執政效果來看,現在的台灣政治還離不開“藍綠對決”的狀態,媒體以及媒體人、名嘴,也就被迫劃邊了,是這樣嗎? 

  黃創夏:這樣的無奈,完全同意,只有邊走邊改,摸著石頭過河。等到媒體整並真的發生,就能改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