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培育新經濟 香港應腳踏實地

http://www.CRNTT.com   2009-05-08 14:19:31  


香港如何發展新支柱產業,缺乏足夠明確的努力方向。
  中評社香港5月8日訊/資深評論員薄夫林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腳踏實地培育新經濟”。作者指出:“發展新優勢產業必須腳踏實地,中心地位不是靠誰來確定,更不是自封的,是靠市場競爭取得的。事實上,區內其他地方也在尋找新經濟增長點,某些領域的增長潛力可謂“英雄所見略同”,誰行動得快,誰能腳踏實地、鍥而不捨、真抓實幹,誰才有可能真正建立起優勢。”文章内容如下: 

  在鞏固金融等四大傳統支柱產業的同時發展新的優勢產業,在香港社會已有相當程度的共識。政府決定就如何發展六項香港具有優勢的產業進行研究,其中包括檢測和認證、醫療服務、創新科技、文化及創意產業、環保產業及教育服務。這六項新產業的提出參考了官方和民間的多項研究結果,也徵求了業界及公眾的意見,因而社會上的分歧也不大,立法會動議辯論,主要是促請政府就新產業制訂長遠和可行的發展策略並務實地執行,確保不流於空談。 

  回歸後香港就未來發展定位進行過多次討論,先後提出過不少建議和設想。應對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政府提出了建設“數碼港”、“中藥港”、“科技研究中心”的設想。2005年,創新科技署曾制訂一個為期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設立納米科技、紡織成衣、汽車零部件、物流、資訊及通訊科技五大研發中心,還有數碼培育中心、開發機械錶芯兩個主題專案。至於民間在四大支柱產業外提出的“中心”更不勝枚舉,諸如“產品發明中心”、“時裝設計中心”、“多媒體資訊娛樂中心”、“電影製作中心”、“科技人才及服務中心”、“紅酒貿易中心”,不一而足。回過頭看,香港被公認具中心地位者依然是四大傳統產業,其他設想似乎都未成大氣候,箇中原因很多,有的設想本身就不太切合實際,要搞成新經濟增長點缺乏條件;有的雖然方向正確,但沒有形成官商學共同推動的合力,故而效果不彰。 

            發展新產業的兩大條件 

  要形成一門新興產業或者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具備兩大前提條件,一是有比較優勢,二是有市場需求,兩者缺一不可。同類型的產品你的沒有人家的好,結果必是優勝劣汰。同樣的服務你的質素一流,但周邊客源太少,門可羅雀,產出或不敷投入。以此兩大前提檢視,就知道為什麼過去有些想法不切實際。例如建“中藥港”的構想,無論是中藥資源、中醫人才還是中醫藥科研開發,優勢都在內地而不在香港,內地人看中醫也不會到香港來。香港可以藉著自己產品設計檢測的長處,在中醫藥現代化方面發揮一定作用,僅此而已。由於本港市民對中醫藥有需求,香港的中醫藥業應當發展,港英時期當局不僅不重視,而且歧視,特區政府為中醫建立了註冊制度,支持中醫藥業的發展,都很有必要,但把香港建成亞洲的中醫中藥中心,客觀條件並不具備。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