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西方人 不要用固定思維看待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09-05-15 10:49:41  


 
            新一代大學生的自信

  筆者在上文中之所以說多諾休教授的議論很有趣,是因為她在痛快地批評中國學生的時候,竟然忘了自己也容易被別人抓住小辮。在文中,作者對當代中國社會的成見、看待中國的單一角度以及膚淺的結論,還有居高臨下的高傲語氣,不僅“非常美國”,而且更與美國政客和媒體多年來所發表的論調如出一轍。年幼的中國學生沒有批判性思維,多少是可以理解的;但堂堂的教授缺乏獨立觀察和思考的能力,一味重複別人的論調,卻是不應該的。

  中國現在的大學生都出生於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與二十年前的大學生確實很不相同。除了在性格和處事方式上有差異之外,兩者還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就是他們容易被歸類為愛國的“憤青”,而不再是頭腦發熱、充滿理想主義的學運分子。這究竟是一種積極的轉變,還是多諾休教授所感慨的悲哀?

  二十年前的中國大學生,生於政治動亂時期,成長於西方各種學說和思潮紛至沓來的開放之初。他們的社會擔當意識異常強烈,同時也因為國門初啓和眼界初開之故,在言行上顯得過於天真和理想化,包括急於擁抱被視為“先進的”一切外來之物。筆者當年聽歐美教師授課,感覺一切都很新鮮和正確,不假思索地接受,從不懷疑,更沒有所謂挑戰權威的“批判性思維”。

  二十年後的中國大學生為何變得如此不同?一是因為當年的大學生已是現在學生的師輩父輩,社會在進步,兩代人不可能停步於同一個腳印之上。其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當下大學生的成長環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政治和社會最平穩的時期,更是經濟增長最快速的時期。他們的記憶裡沒有革命、鬥爭和動亂,思維模式裡也沒有傳統的反叛與抗爭衝動。

  而這些學生的成長過程,正好遇到國力大幅提升、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強。雖然他們不可避免地也會盲目或輕信,但卻不大可能像中國開放初期那樣,對任何外來的東西都是集體地盲目、集體地輕信、集體地擁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