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甲子前瞻:走向科學發展的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09-09-27 00:19:39  


 
  科學發展的中國:是構建開放社會、建設精神文明的中國

  中國前一甲子中的一個標誌性發展是對外開放。從要素的角度看,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開放重點是技術和資金,建立特區,沿海開放,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等;第二階段開放的重點是制度層面,包括1992年後努力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及加入WTO等。在這兩個階段中,也包括開放與技術、資金和制度相關的文化教育要素,所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開放涉及上面的三個層面。在中國進入新一甲子時,應當明確地說,中國進入了第三階段——構建開放社會的階段。

  從空間角度看,中國的發展進程越來越具有全球性,不僅融進了全球經濟體系中,而且也融進了全球的信息網路和交往系統中。中國將以構建開放社會來應對這樣的全球性。中國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在全球化視野中運籌規劃。中國的經濟直接影響世界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受到世界經濟的直接影響。中國的社會事態也越來越具有國際性,需要在開放的平台上進行處理。中國的發展已經置身於全球信息網路中,需要從局域性信息處理模式轉向全球性的信息處理模式。當代信息全球化的結果導致任一地域發生的重要情況勢必在全球信息網路中得到反映,要創造一個比較好的外部環境,就必須考慮信息全球化的現實,在信息全球化的網路中並按照這一網路平台的遊戲規則進行應對處理。

  從時間角度看,中國經濟正處於從粗放型轉向創新型的階段,要求技術、資本、人才和產業形成更高水準的開放性結構。中國全面協調發展的目標,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要求在經濟具有更高開放水準的同時,政治、文化和社會方面也具有相應的開放水準。技術與經濟的層面、制度的層面和思想文化的層面都面臨更加開放的任務,這些任務用一個比較完整的概念說,就是構建開放社會,在技術、制度和思想文化的層面上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開放結構。

  構建開放社會需要新的思想解放,形成開放性的精神文明結構、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的價值體系。這既是構建開放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它的前提條件。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集中地看,反映了價值觀的變化。中國放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把工作重點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現代化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不僅順乎中國的民意,而且符合世界潮流。“以人為本”的確立,既反映了中國人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價值的全面追求,也反映了當今世界的普遍追求。中國對和平發展的堅守與和諧世界的提倡,對物質與精神需求的重視,對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的推崇,對可持續發展的接納和實踐,中國舉辦奧運會所宣揚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正是這種價值的普遍性使得開放成為必要和可能。

  構建開放社會的過程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對外開放、構建和諧世界與建設和諧社會是統一的。在新甲子,中國將在開放社會的構建中逐步形成公民、社會組織與政府相協調的社會結構,在社會建設方面取得更加顯著的成就。

  一百多年前,嚴復在《天演論》的末尾寫道:掛帆滄海,風波茫茫;或淪無底,或達仙鄉;二者何擇,將然未然。一百多年過去了,中國雖經坎坷磨難,但最終走上了現代化的康莊大道。中國在新甲子的發展方向已經明確。雖然困難依在,挑戰嚴峻,但只要堅持實事求是,順應天下大勢,努力開拓創新,中國新甲子的前途是光明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